
肯定很多人夏天最烦的就是,打都打不完的蚊子,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明明快要睡着了,但总有一只蚊子来骚扰你睡觉,嗡嗡嗡的在你耳边转悠,让人非常不爽。
最难受的是你打开灯,想要找到它的时候,刚刚就像出现了幻觉一样,根本就找不到,但是你身上多了一个大包就会提醒你刚刚不是幻觉。
但是有一种昆虫,确是这烦人蚊子的天敌,只要有它在的地方,蚊子就会特别少。
让人厌烦的蚊子人们在对抗蚊子这方面,可是想出来许多办法。
比如蚊香、灭蚊灯、电蚊拍等多种多样的灭蚊工具,相信每家都会备有几种灭蚊工具。
但其实没什么太大的用处,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这些工具只能短暂的把周围的蚊子给消灭。

这些蚊子很狡猾的,会在你不经意之间飞到你的皮肤上,悄咪咪的开始吸血,等吸血的大包长出来后,蚊子早都不见影子了。
所以这也是人们讨厌蚊子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就会说,既然蚊子这么讨厌,也没有什么益处,为什么还不灭绝,这种生物到底为什么存在。

即使再厌恶蚊子,也要知道自然界存在的每一个生物,都是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
并且大部分生物是有天敌的,就比如说蚊子,它的天敌叫作水虿(chài)。

水虿对于蚊子来说就是天敌,生下来就是要克制的,一只水虿能在1年的时间里,吃掉3000多只蚊子。
水虿这种生物是经常生活在湖泊、河流之类的淡水中。

水虿从外表上看起来,其貌不扬的,甚至说是有点丑,很多人可能从来都没有见过它。
其实,水虿这个名字只是它在幼年体时期的一个称呼,它成年之后叫的名字,相信大家人人都能够知道:那就是蜻蜓。
蜻蜓的幼年时期说起蜻蜓大家肯定不陌生吧,在小时候经常能看见它的身影。
在几十年前的乡下,它会出现在下雨后地面的积水上,或者是小河小池塘的水面上。

大家应该都知道'蜻蜓点水“这一成语,其实从生理上来解释的话,”蜻蜓点水“其实是蜻蜓排卵的阶段。
当蜻蜓尾部接触到水面的时候,它会把自己的卵排入到水中,排出的这个卵,就是水虿的“雏形”。

卵进入到水中就,随着自然生物繁衍规律,开始慢慢的开始发育,在没有长成蜻蜓前,还是水虿的阶段会藏在水田的浮萍下,或者河流的石头缝中。
这个时期的水虿,和蜻蜓相似但又有点区别。

水虿刚开始初期的时候,它的脚就像小虾米一样,其活动频率不是很大。
活动频率低的这一时期,存在的时间非常的短暂,之后随着水虿的生长,便可以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活动了。
当水虿经历过一次蜕变之后,就会成为我们熟知蜻蜓的前身,但是没有翅膀,看起来像螳螂一样。

水虿的外形看起来有点不协调,那是因为它的肚子对比起头来说要圆很多,胖很多,看见它这个样子人们大概率会被吓到。
水虿的外观颜色,跟它平时生活的环境有点相似,褐色和暗褐色都有。
在还是水虿时期,它的食物为小型水生昆虫及幼虫为主,但也可以捕食小鱼或者蝌蚪作为食物。

当然作为天敌,讨厌的蚊子也是属于水虿的食物,甚至可以称之为它们最喜欢的食物之一了。
也正因为这一层捕食与被捕食的这一层关系,水虿也被称为“人形捕蚊机”。
当它发现目标猎物时,就会把脑袋上,类似于人们使用的面罩一样的东西打开,然后就用身上的尖刺去控制住猎物将其猎杀。

水虿的捕食流程,只要是被它盯上的食物,对方逃脱的概率就大致为0了。
对于飞来飞去的蚊子,如果不小心飞到了水虿的面前,那很可怜了,差不多水虿张开嘴,等食物自己飞到嘴里就行了。
对于蚊子来说,水虿作为它们的天敌,对于蚊子的打击力度是很大的。

水虿成为蜻蜓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大约是需要七八年才能脱变称最终形态,并且蜻蜓一生中,时间大部分都是在水里度过的。
从水虿蜕变成蜻蜓后,寿命也只有短短的几个月时间。
可就是这样能够帮助人们,消灭蚊子的生物,却被当做一道食物端上了餐桌。
人们对于水虿的残忍捕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蜻蜓幼年体的水虿,被发现口感特别好,并且含的蛋白质也很高,并且在夜市烧烤摊上火连起来。
因为有了利益,所以人们也开始想尽一切方法去捕捞。

在2014年的时候,大庆的市民就发现蜻蜓的数量越来越少,根本很难见到,见到也是被油炸上桌。

捕捞水虿一般是在晚上,人们拿起捕捞网来到湖边,然后开始一网一网的打捞,捞一次大约能捞到二三十斤的程度。
在下雨的时候,来打捞的人就会变得非常多。

被打捞上的水虿,从头到脚其实已经和成年体蜻蜓,很相似了,甚至可以看出蜻蜓的形状。
要知道水虿长成蜻蜓是需要七八年时间的,都已经有雏形了,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在水面上自由自在的飞行。
但是人们的这一行为直接把这一希望给扼杀了,成了餐桌上的食物。

打捞上的水虿的做法基本上是油炸,很少见有其他的吃法,因为打捞非常困难,所以也是极少数的也是烧烤摊才有的。
正因为这一原因,所以水虿的价格也是很高的,一公斤大约要15块钱左右,要买下一盘差不多需要50块钱。

虽然水虿不能把蚊子这种生物,完全的消灭完,但是消灭蚊子还是很有实力的,它们无声无息地帮咱们护着生活环境,维持着生态平衡。
可就因为有人贪这口,大量去捞来吃,现在这些益虫的数量越来越少,连 “益虫管蚊子” 的自然规矩都被打破了。
结语等这些灭蚊小能手没了,蚊子肯定会变多,最后倒霉的还是咱们自己。其实人和自然相处,根本不是想拿就拿、想吃就吃,而是得存着敬畏心去保护。
所以别再盯着这点口腹之欲了,别再捞水虿、吃蜻蜓了,让它们好好待在大自然里。
这不仅是尊重这些小生命,更是为了咱们自己的生活环境好。只有守住这些小小的生态角色,咱们的生活环境才能稳得住,人与自然才能好好相处下去。
对此大家怎么看?
信息来源:包头市湿地保护中心 黄河湿地的底栖生物--水虿 2019-12-11

上观新闻 只生活在陆地或空中?来看昆虫的水之道 20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