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跑车的司机,或许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就是在刚接到一个订单,准备去往乘客出发点的时候,结果没一会,订单就被取消了。这种情况会让司机很摸不着头脑,不清楚自己的订单是不是被切掉了。
也不怪司机有这样的疑问,确实谁乐意自己接到的订单,被突然消失。本来现在跑车就难,有个好一点的订单,还要提防被平台给切走。

现在这个问题有人大胆提出来了,在最近举办的滴滴司机节上,不少司机代表直接说最怕的就是平台切单卖单。面对这些质疑,滴滴选择用数据说话。
不仅解释了类似的情况,还包括有其他五种容易被误解的情况,我们可以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订单给飞了。
第一种情况,是乘客等不及了,也就是说平台的派单距离在乘客看起来有点远,不愿意等那几分钟。

数据显示,大概百分之十的订单取消,是因为乘客自己改变了主意,这属于乘客的自主选择,跟平台没有关系。
第二种情况,乘客自己取消了但是不承认,出于某种心理不想担责。这种情况基本多见于司机开到上车点,然而发现没人,等再联系乘客,对方就开始顾左右而言他,这就很容易给司机带来误会,觉得是平台的问题。
第三种情况确实来源于平台,也很常见,比如说当接驾距离远,又不确定取消了还能不能打到别的车。乘客往往就一边等司机来接自己,一边让系统匹配距离更近的车辆。如果说匹配成功了,平台就会通知原来的司机,表示乘客已经申请更换了就近车辆,订单被取消了。
从整体来看,这显然是为了提升整体的效率,但是对司机来说,是真的突然,自己在路上好好地,结果突然订单没了。
第四种情况来源于司机的接单冲突,比如说在车上的乘客突然改变了目的地,导致行程变长。如此一来,时间和路线的冲突,就不得不让司机已经接好的下一单临时取消。

但是这种目前只会提示“订单取消”,没有任何其他更多的说明,也会让司机误以为是平台操作。
第五种情况就是常出现在聚合平台里的情况了,滴滴也接入了某些聚合平台,但是一些平台的规则不一样,如果说有更便宜的司机接单,订单就往往会被切走。
这些情况说简单不简单,说复杂不复杂,你要说也不是不能改进,但需要从根本上正视跟司机的关系,是合作而不是上下架。
这次之所以解释明白,是想让司机了解这背后的运行机制和逻辑,能让打车生态更好运行起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