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光环里的“好学生”正批量患上抑郁症美国心理学家史培勒曾说:“抑郁症,往往袭击

念波聊健康 2023-08-29 18:03:54

活在光环里的“好学生”正批量患上抑郁症

美国心理学家史培勒曾说:

“抑郁症,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具创意、工作最认真的人。”

这句话也是“好”学生们的真实写照。想起《不被理解的少年》一书中的小女孩蓁蓁。蓁蓁是一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就读于全国重点高中重点班,成绩拔尖,且高度自律。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她就会自主安排学习、做计划表,每天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将自己的学习日程精确到每个小时;高一,更是为了提高数学成绩,连续半个月4点起,12点睡。

她说,如果看到别人在学习、看书或者做题,别人做了她没有,心里就会很慌张。只有不分昼夜地学习,那种偷学的窃喜,才能让她保持精神上的亢奋。

可即便对自己下如此狠手,她还是不满意,为了不落人后,不让父母失望,她一分一秒都不敢松懈。当别人问她:你万一没有考好怎么办?她的回答是:万一真的到这种时候,可能大家只能精神病院见了。

害怕考砸,害怕失败,害怕辜负父母的期待,让好学生们一刻也不敢停下来。为了头顶上的光环,他们甚至甘愿以心理健康为代价换取高分和好成绩。

然而这样的好学生,其实并不在少数。不久前,著名心理咨询师林紫就曾围绕“好学生困境”发表主题演讲。在演讲中,她提到了一组数据——25年来,她的心理机构接待了数万名⻘少年来

访者,其中90%以上都来自国内外知名学校,90%以上都是或曾经是学霸,其中至少一半的孩子,有过自杀念头,8%左右有过自杀行为。

这与《2020年中国国⺠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所发布的数据基本一致。

为何抑郁会频频瞄准光芒万丈的“好”学生呢?

对此清华大学教授曾解释道:

“他们认为自己只是为了讨好别人,而恪守了这样的标准,但内心并不认同这样的标准,也不认为自己真的好。”

“好”学生的“好”,是被家长、父母等社会单一评价标准裹挟和压制出来的,而不是来自真实的自我评价。

可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和优越感,如果都是建立在“你学习很好,你很听话”的评价中,久而久之,一定会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一旦遭遇失败,辜负了别人的期待,这种感觉就会成为压死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焦虑症##抑郁症##心理成长联盟##心理咨询#

0 阅读:4
念波聊健康

念波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