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
还是强迫行为?
“强迫症”这个词,这几年越来越常见,不少人喜欢戏称自己“有强迫症”。
比如说:
“这个字应该这么念,不好意思我有点强迫症。”
“你怎么未读消息那么多,小红点看得我强迫症犯了。”
在使用习惯上,强迫症被用来描述一些细节控、精准怪。
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强迫症是一种有明确诊断标准的精神疾病,远不止纠个错、检查几次门锁那么简单。
我们一般所说的具有强迫性质的小习惯,最多叫强迫行为。
它通常是指轻微的、有限度的重复行为。
就像开头的朋友,虽然一定会检查书包,但只要检查过几遍后,便心满意足,不妨碍一天的心情。
这种程度的强迫,是相对可控的。
且并非所有的强迫行为,最后都会发展成强迫症。
强迫行为与强迫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强迫想法是否可控。
比如,有人经常走到半路,折回家检查门有没有锁好;
虽是一种强迫行为,但本人很清楚这样做的原因,是出于对安全的合理担忧。
只要确认门已经锁好,人就会舒服了,不再纠结这个问题。
但强迫症则不同,人并非主动决定去做某个行为,而是受焦虑驱使,采取某个行为来消除焦虑,是一种“抵消”的防御策略。
单次的行为可以让焦虑下降一些,于是患者会不断重复这样的行为,直至彻底缓解焦虑。#焦虑症##强迫症##心理成长联盟##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