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上海的“小菜场变身记”

横马路加竖马路 2024-07-23 00:16:03
19世纪中叶,上海老城厢居民日常所需的蔬菜和肉禽蛋、豆制品,主要由近郊农民或摊贩每日清晨在集市上设摊出售,或串街走巷叫卖,也有购自街面的肉店、蛋铺、腌腊火腿庄和鸡鸭鱼行,以及前店后场的豆腐筋粉作坊。 当时在县城内外沿黄浦江及城隍庙周围的闹市区小东门、九亩地和小桥头一带集市贸易比较兴旺。这可以说是露天菜场的雏形。上海开埠后,1864年英国商人汉璧礼在洋泾浜边空地上搭了几个大棚,命名“中央菜场” ,这是上海第一家室内菜场。 早期的室内菜场还有,“东荒场菜场”、“西荒场菜场 ”、“宁海东路菜场”、“杨树浦太和街菜场 ”、“松潘菜场 ”、“爱而近(安庆)菜场”、哈同菜场 ”、“西门菜场 ”等。20世纪20年代开始陆续建造西式的大中型室内菜场,有三角地、铁马路、八仙桥、白克路、马力斯、四马路、西摩路、大自鸣钟以及辽阳、八埭头和唐家湾等10多个。另外,上海银行、中央信托社和陶桂记营造厂也分别造了大成(新闸)、西宝兴和虬江菜场。这些菜场都已经是钢筋水泥结构,楼面有2层、3层。底层有柱无墙,四面架空,顾客可从各个方向进出,购买方便。建成后菜场内按3×3或3×5尺规定摊基,每只摊基收租金银元若干。在建造室内菜场的同时还将自然形成的露天设摊处划定地段,规定摊贩申请执照集中固定营业。较著名的有麦琪路(乌鲁木齐中路)、巨赖达路(巨鹿路)、嘉善路、徐家汇(今华山路)、安义路以及诸安浜等马路菜场。时至1937年上海已有49个菜场,1947年底有摊基1万余个、最多的三角地菜场有1155个,西康、北京和陕北菜场有300-500个 。 图一:三角地菜场 图二:福州路菜场其前身就是东荒场菜场 图三:八埭头菜场 图四:八仙桥菜场 图五:西摩路菜场 图六:西门菜场 图七:舟山路菜场 图八:铁马路菜场 图九:宁海东路菜场 图十:唐家湾菜场 图十一至十三:早期砖木结构三角地菜场 图十四:1948年22家市立菜场概况

0 阅读:1

评论列表

消失的向日葵sun

消失的向日葵sun

1
2024-07-24 16:33

三角地

qiaoqiao

qiaoqiao

1
2024-07-24 16:11

眼看着菜场慢慢的没有了,逛逛菜场也是一种乐趣

徐欣

徐欣

1
2024-07-24 17:49

巜三角地菜场》大而有名。

sy

sy

2024-07-24 17:11

三角地

横马路加竖马路

横马路加竖马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