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上海端午吃哪些粽子

横马路加竖马路 2024-07-25 00:08:46
旧时上海风俗中吃端午粽的习惯至今流传不衰。上海地区的粽子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大处分类,有苏式和广式的区别,犹如中秋月饼在上海的分类。苏式粽子有白米粽、赤豆粽、豆沙粽、鲜肉粽、火腿粽,味道纯正,雅俗共赏。广式有椰蓉粽、莲蓉粽、烧鸭粽、猪油豆沙粽、叉烧蛋黄粽等。广式什锦裹蒸粽的馅子更是五花八门,有干贝、冬菇、开洋、绿豆、叉烧、鲜肉、咸肉、咸蛋、烧鸡、烧鸭等,还有不少佐料,真比得上酒席中的大杂烩。至于上海人最喜欢的鲜肉粽在民国期间经上海乔家栅点心店的主人王汝嘉改良,把原来鲜肉粽先用酱油将肉浸透,然后外包糯米的传统做法反过来:“改为把糯米浸入酱油,包裹鲜肉,这样一来,肉油外渗,鲜味内浸,表里如一,不但色泽好看,抑且吃起来肥腴可口。”这种新式鲜肉粽深受上海市民欢迎,也使得乔家栅的粽子名声鹊起。旧时上海奉贤庄行有一种腌鲜肉粽,用当地产的塘竹叶子包裹,比较一般粽叶另有一种芳香。腌肉用的是农家自制的腊肉,肥美芳香色味俱佳,那是店里没有售的,竹叶香衬着腊肉香,吃庄行的腌鲜肉粽子,打耳光都不肯放。 上海人过去在端午节还会悬挂钟馗像于门口用以辟邪。另外在上海风俗中,每逢端午节还在门上挂起菖蒲、艾蓬、蒜头。妇女用黄色布片或彩色绸布制成骑虎小孩,插在发髻上,名叫“健人”。小孩子们胸襟上佩挂着芸香荷包以及用五彩丝线包裹的小粽子和咸蛋,额头上除上雄黄,写成“王”字。这些都和辟秽除毒习俗有关,以求安度炎夏,不染疫疠。 图一:民国时期端午包粽子 图二:门口悬挂艾蓬菖蒲 图三:端午期间的枇杷摊贩 图四:1910年五芳斋 图五:乔家栅粽子广告 图六:民国时期各种粽子广告 图七:《申报》刊登的庄行粽子 图八:青浦朱家角菊园粽子广告 图九:端午节悬挂钟馗像 图十:丰子恺的《过端午》 图十一:《小朋友》1924年第11期端午封面 图十二:漫画买粽子

0 阅读:1
横马路加竖马路

横马路加竖马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