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南腔北调买菜图”戏说“上海话”

横马路加竖马路 2024-07-28 00:54:42
上海有着易于接受外来者的地方传统,是建立在开放、亲和、容忍、通融的城市品德之上。开埠后的上海街头巷尾充斥着全国各地的方言。上海话的根源松江和浦东口音却被大家视作“乡下话”。“城里人”说的是另一种受苏州、宁波等地方言影响的流行“上海话”。 1909年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第91期,这幅“小菜场买物之拥挤图”题头的方言对白打油诗,活灵活现的描绘了旧时上海社会语境的南腔北调。 “砰,天明炮放了,呜、呜、呜,丝厂上工了,我们大家小菜场买菜去。”,一北京人高声曰,要买窝颗儿(鸡蛋),几个大钱一个;一南京人曰,倭买一支狎子(鸭子),要飞(肥);一天津人曰,哇要买大葱,多少钱一斤;一绍兴人曰,鹤落要买甘菜(干菜);一宁波人曰,阿拉买咸羹(咸菜);一徽州人曰,阿街买居油(猪油);一杭州人曰,我要买豆腐儿(豆腐干);一无锡人曰,咸倪买点发芽豆;一广东人曰,唔买一根(一斤)油鱼;一常熟人曰,藕里买斤朱肉 (猪肉);一苏州人曰,奴亚买一条唔(鱼),格两日强得势哚;一浦东人曰,侬搭我称一斤烘干地力(风干荸荠)。正在人声嘈杂,忽一松江人大呼曰,巡捕,巡捕,唔哪倒用(倒运),铜钿本贼骨头铳去拉咧,疽 (追)、疽、疽。于是,巡捕帮同获贼。菜场上群目注视,见捕获贼而去。一外国人曰,怕立司佛哩咕得”。 所以现在被称为“上海话”的方言,其实就是在各地方言的交流中,渐渐才被定型,宁波人的“阿拉”成了上海话。 图一:1909年末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社会之现象

0 阅读:2
横马路加竖马路

横马路加竖马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