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上海亚洲文会大楼·最早的大熊猫标本

横马路加竖马路 2024-07-29 00:11:42
“亚洲文会”始于1857年寓沪外侨裨治文、艾约瑟、卫三畏、雒魏林等人组建上海文理学会,次年加入英国皇家亚洲文会,更名为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文会从成立之初即希望能够建立一座图书馆和一座博物院。经过多方努力于1874年在圆明园路(今虎丘路20号)建上海博物馆,这座简朴的二层建筑,却因其超群的影响力而在十几年后,让整条路为之更名为“博物馆路”。馆内设有博物院、图书馆、演讲厅等,其中博物院收藏包括中国古代陶器、青铜器、钱币、碑刻、少数民族服装、各类动物标本等 。进入20世纪后,文会发展日隆,会所无法满足需求 。1931年在原址重建新楼,1932年10月完工。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高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立面将现代主义的建筑同中国古典装饰元素融合。入口两侧对称设置八卦窗,二楼阳台使用云纹装饰,三楼窗户下用篆字刻成的“亚洲文会”。底层为入口大堂、衣帽间、储藏室及锅炉房。二层为演讲厅。三层为图书馆,设有书库、阅览室、服务台及管理员办公室,西文藏书达14万册之多,尤以收藏东南亚和中国问题图书资料最为著名,是“中国境内最好的东方学图书馆”。四、五两层为博物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四层入口的大熊猫展柜,上海市民都是在此第一次见到大熊猫标本。六层为办公空间。 1933年2月23日举办图书馆与演讲厅的开幕仪式,1933年11月15日博物院开幕仪式举行。新建成的亚洲文会大楼成为当时上海重要的文化地标。免费对外开放的图书馆、博物院吸引了众多民众前来阅览、参观。演讲厅则定期举办各类讲座,向公众传播文化艺术、自然物产方面的知识。 图一:1932年建成的亚洲文会大楼 图二:在建中的亚洲文会大楼 图三:1874年的二层老楼 图四:在建中的老楼 图五:老楼的大门入口 图六:行号图上的亚洲文会 图七:1930年11月23日《新闻报》关于亚洲文会募款建造大楼的报道 图八:1933年2月9日《申报》关于亚洲文会大楼确定开幕日期的报道 图九、十、十一、十二:四、五层的博物院,入口处的大熊猫标本 图十三:大楼三层(图书馆)平面图 图十四:大楼设计图 图十五:1999年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图十六:现亚洲文会大楼

0 阅读:0

评论列表

新新酱

新新酱

2
2024-07-29 18:16

巜亚洲文会》博物院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横马路加竖马路

横马路加竖马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