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到10都数不清,你们说他贷款15万?”河南icon,一智障老人靠捡废品为生,银行突然上门,说老人欠了15万贷款,要他还钱,老人侄子认为银行有猫腻拒绝还钱,岂料,老人竟被拘留,低保金也被银行划走,而结局令人意外! (来源:海报新闻)
“你是丁建华icon?丁昌盛是你的大伯吗?”两个银行工作人员突然来到丁建华家劈头就问。
丁建华一头雾水,问道:“我是丁建华,丁昌盛是我大伯,怎么啦?”
“你大伯欠了银行15万的贷款,已经逾期好几个月了,希望你能让他赶紧还上,或者你帮还也行!”银行工作人员说道。
丁建华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笑着说道:“你们搞错了吧,我大伯智力不好,他连1到10都数不清,怎么可能借15万!”
丁建华这么说是有道理的,他的大伯丁昌盛自小就因病智力低下,话都说不清楚,至今未婚,只能靠捡废品和低保过日子。
只见对方拿出了一张合同复印件,递给了丁建华说道:“贷款合同上有你大伯的身份证号码和亲笔签名,不会有错的!”
丁建华急了,大声回道:“这是不可能的,先不说我大伯智力不太好,连数字都数不清楚,就说我大伯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无房无车的,你们银行怎么可能借这么多钱给他?”
可银行工作人员不听丁建华解释,坚持就是丁昌盛贷的款!
丁建华无奈之下,只得将两名银行工作人员带到了大伯家当场对峙。
两名银行工作人员一看丁昌盛,眼神木纳漂移,神情呆滞,心里也是打鼓,便上前问道:“丁大伯,你欠我们银行的15万贷款,打算什么时候还?”
哪知道,丁昌盛嘴巴里含含糊糊,语速极快,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而且丁昌盛也似乎没听懂银行工作人员的话。
双方鸡同鸭讲,根本无法交流,丁建华见状,便质问道:“你们看到了吧,我大伯这个样子,怎么可能去银行贷款呢?明显是有人冒名顶替他的嘛!”
两名银行工作人员却表示,钱是丁昌盛借的,就应该他还!而丁建华则表示:“别说15万了,我大伯连1万5都没有!”
银行工作人员气呼呼地走了,过了几天,银行竟将丁昌盛告上法庭,随后丁昌盛的银行账户就被冻结。
更令丁建华气愤的是,当他帮大伯去取低保补助金(200元每月)和土地补偿款时,发现卡里一毛钱都没有了,竟被银行全部划扣走,而丁昌盛因无钱偿还贷款,还被拘留了一段时间!
丁建华不服,认为他大伯根本不可能去贷款,而且也没有贷款的资格,银行肯定是违规贷款,于是要求银行把贷款担保材料都拿出来!
岂料,银行竟以这些是银行内部资料为由,拒绝向丁建华等人出示,丁建华一气之下请来媒体曝光,还向银监会进行了举报。
就在这时,在丁建华的耐心引导下,丁昌盛磕磕巴巴把他“被贷款”的经过说了出来。
原来,隔壁村有个叫崔大山的中年男人,诓骗丁昌盛说去银行办点事,还表示只要签个字就给他500块钱。
就这样,丁昌盛稀里糊涂就在贷款合同上签了字,而贷款下来后就直接转入了崔大山账户。
丁建华搞清楚来龙去脉后,立即向警方报警,丁建华还表示,以他大伯的情况,不可能从银行能贷15万,银行肯定有内鬼配合崔大山,他要求警方一并将内鬼抓获。
而此时,银行的态度也发生180度大转变,表示支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内部人员责任,警方则以诈骗罪icon立案!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如何看待此事呢?
1、丁昌盛这种智力低下人群在银行贷款是否有效?
丁昌盛因得过羊癫疯还有小儿麻痹症,智力水平低下,实际上对于自己大部分的行为都无法辨认或控制。
根据丁建华的描述,丁昌盛连1到10都数不清,可以视为无民事行为或者限定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根据《民法典》第144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icon行为无效。
因此,丁建华在无法辨认所作所为的情况下,作出的贷款合同由法定代理人追认或者同意,既然无人追人,应当视为无效合同。
2、如何看待崔大山诓骗丁昌盛贷款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巨大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崔大山利用丁昌盛智力缺陷,诓骗他去银行贷款,事后又将贷款据为己有并进行消费,崔大山的行为已经构成诈骗罪,应当追求其刑事责任。
3、银行方面是否应当承担责任?
这里要追究银行的责任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银行工作人员与崔大山理应外合,促成丁昌盛的15万银行贷款。
如果是这种情况,那银行这名放贷的工作人员应当与崔大山一样以诈骗罪进行处理,应处以3到10年有期徒刑。
第二种情况是银行放贷人员并不是崔大山同伙,单纯的没用对贷款材料进行审核,而直接给智力缺陷却没有任何担保的丁昌盛贷款,那就构成了违法发放贷款罪。
根据《刑法》第186条规定,违法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金。
也就是说,这名违法发放贷款的银行员工应当处于5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于此案,大家怎么看?
冰雨
我他么一个健全的人,而且在国家包分配的年代已高分考入中专的人,都向银行都借不到15万,我真是惭愧的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