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考研##25考研#
记住的不算数,用得上的才是真学问
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
就像教育学考研,不是你背了多少知识点,而是在考场上能不能迅速想起来并运用。
所以,学习的有效性可以这样来衡量:当需要用到学过的知识时,相关的知识是否会自动从你脑海中“蹦”出来,最起码能否通过有意识地搜索将它们提取出来。
假设给你一个单词(brain),要你寻找它的押韵单词(如train)。一段时间之后问你记不记得当时给你的单词是什么,你可能会不大记得了。但是如果你联想该单词的含义或功能(如brain的功能),那么事后你回想起当时是什么单词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中,不同的记忆编码方式效果不同。精细编码提供了更多提取线索,就像条条大路通罗马,任何一个线索被触发都能拎出整条记忆。
怎么做到有效记忆与学习能更好的提取呢?
第一,养成习惯,经常主动回顾一段时间学到的东西。
这不仅能巩固长时记忆,还可能因为学习了新知识而对原先的认识有新看法。比如我们学习不同的教育理论,随着学习的深入,回顾之前的理论时,可能会发现新的角度和联系。
第二,创造回忆的机会。
方式一:经常和别人讨论,或者讲给别人听。
方式二:整理笔记也是个好办法,就像整理我们的知识宝库,让它更有条理,方便提取。
方式三:书写,把知识按照主题串起来,丰富关联,增加提取线索。
第三,设身处地“虚拟经历”别人经历过的事情。
比如我们学习成功的教育案例,要设想自己处于那个场景,感受它,和情绪记忆挂钩。这样以后遇到类似场景,更容易回忆起当时的感受。
第四,抽象和推广。
我们常说的泛化、推广、举一反三、抽象。意思都差不多,都是将特例中得到的规律推广到一般情况。
例如,我们学习教育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的强化。如果只是记住在某个特定实验中,通过给予奖励来增强学生的某种行为表现,那这只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当我们进行抽象思考时,我们会发现强化的本质是通过给予积极反馈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将这个规律推广到各种教育场景中。比如在课堂管理中,用小奖励激励学生遵守纪律;在学习过程中,用表扬鼓励学生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