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家用了11名美国战俘,才将他交换回国的天才科学家,也是著名的“863计划

玉尘飞啊 2025-04-25 11:54:51

他是国家用了 11名美国战俘,才将他交换回国的天才科学家,也是著名的“863计划”的倡导者之一,中国人的太空梦想,正是从他而起,他就是著名航天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杨嘉墀!   上世纪三十年代,江南水乡的丝绸作坊里总能看到个少年身影。这个穿绸布衫的小少爷不摆架子,跟着工人们学缫丝、练打结,手指头烫出水泡也不吭声。他就是后来用科技改变中国命运的杨嘉墀。 生在丝绸商人家,杨嘉墀从小听着织机声长大。家里没让他读四书五经,而是送进教算盘和织布机的实业小学。 1937年考进上海交大那会儿,日本人的飞机正在头顶扔炸弹。看着满目疮痍的上海滩,这个机械系新生咬着牙发狠:非得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大炮不可。 在交大读书那几年,杨嘉墀过得跟苦行僧似的。天不亮就去图书馆占座,晚上在实验室摸黑捣鼓机器。有回做实验差点把手指头绞进齿轮里,包扎完照样接着干。 1942年进了中央电工器材厂,三年后愣是带着团队搞出了国内第一台载波电话。可他觉得这还不够——得去外头学真本事。 1947年坐船到美国,杨嘉墀在哈佛大学像块海绵似的吸知识。别人在实验室待八小时,他待十八小时。 硬是发明了能自动测光谱的仪器,美国人捧着美金来挖他。那会儿他在波士顿买了房子,小日子过得滋润,可心里总惦记着老家苏州的评弹声。 1956年春天,杨嘉墀把家里的电器家具全卖了,换成十几个大木箱。里头装着示波器、真空管这些金贵玩意,海关开箱检查时直咂舌。同船的留学生劝他三思,他摆摆手:"家里等着这些宝贝搞建设呢。" 刚回国那阵子,中关村的科研楼还没盖好。杨嘉墀带着人在临时板房里搞研究,冬天往手上哈着热气画图纸。1964年罗布泊那声巨响,他带队搞的测量仪器把爆炸数据抓得准准的。 后来搞卫星更悬乎,返回式卫星在天上打摆子,五十多岁的杨老连夜打算盘,硬是算出继续飞的方案。结果卫星乖乖落回地面,中国成了第三个掌握这技术的国家。 改革开放后,杨老看着满街的日本电器直叹气。1986年跟几个老伙计联名给中央写建议书,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863计划。当时有人嘀咕:"咱们连电视机都造不好,搞什么高科技?"杨老瞪着眼说:"现在不追,子孙后代要给人当长工!" 临退休那几年,杨老天天拄着拐杖去办公室。年轻人劝他歇着,他指着墙上的卫星照片说:"我这辈子就爱看星星,现在咱们的星星要自己说了算。"2006年老人家走的时候,天上多了颗"杨嘉墀星"。 航天城的老同事说,每次看监控屏幕上的卫星数据,总觉得杨老还在实验室盯着仪器。 如今坐高铁用5G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杨嘉墀这个名字,但大伙用的导航、看的天气预报,哪样不是站在老一辈科学家的肩膀上?就像苏州老家的蚕宝宝,吃进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锦绣。杨老那代人啃着窝头搞科研,给咱挣下了挺直腰杆的底气。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