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耿飚前往瑞典担任大使一职,在接风晚宴上,瑞典将军突然发难,询问耿飚带过多少兵,而耿飚的回答竟让瑞典将军大吃一惊! 1950年秋天,新中国刚成立满一周年,斯德哥尔摩街头飘着金黄的落叶。中国驻瑞典大使馆里正在操办国庆招待会,水晶吊灯把大厅照得透亮,银餐具在长条餐桌上闪闪发光。 三十多国使节和瑞典政要端着香槟杯寒暄,目光时不时瞟向门口——今天要来位特别人物,新中国首任驻瑞典大使耿飚。 这位大使可不是寻常外交官,早年在井冈山跟着毛委员闹革命,长征路上带着红四团逢山开路,平型关战役带着部队打头阵,解放战争时期指挥过十几万大军。 如今脱下军装换上西装,胸前别着国徽,手里攥着国书,从战场转到外交场,肩上的担子一点不比打仗轻。 招待会当天下午,耿飚站在使馆二楼的办公室窗前,手里捏着瑞典王室成员的名单反复默记。 秘书小张抱着文件夹进来提醒:"首长,该换礼服了。"耿飚摆摆手:"再等等,你把那本《北欧民俗》拿来,我再看两眼。" 其实耿飚这几个月没少下功夫,白天跟着外交部的翻译学瑞典语,晚上抱着《欧洲近代史》啃到半夜。 有回厨师老李半夜起来解手,看见大使书房还亮着灯,凑近窗户一瞅,耿飚正拿着放大镜对着世界地图比划,嘴里还念叨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发音。 晚上七点整,黑色轿车停在使馆门口,耿飚穿着藏青色中山装下车,跟列队迎接的瑞典礼宾官握手时,手劲儿大得让对方眉毛挑了挑。 宴会上觥筹交错,瑞典海军司令约翰逊端着酒杯晃过来。这老头参加过二战,胸前挂满勋章,看人习惯性抬下巴。 "听说大使先生是将军出身?"约翰逊晃着威士忌杯里的冰块,"不知道您当年带过多少兵?"周围几个军官跟着笑,有个戴单边眼镜的还故意咳嗽两声。 这话听着客气,实际在给新来的中国大使出难题——瑞典全国军队才几万人,他们觉得中国来的"将军"顶多管过万把人。 耿飚不慌不忙把香槟杯放回侍者的托盘,整了整西装下摆:"我们解放军讲究集体领导,不过要论带兵..."他故意顿了下,看着约翰逊胸前的北极星勋章,"第十九兵团下头三个军,每个军四五万人马。" 话没说完,约翰逊手里的冰块叮当响——整个瑞典陆海空三军加起来还不到十万。 旁边穿燕尾服的《每日新闻报》记者耳朵竖得老高,钢笔在本子上划得唰唰响。 第二天报纸头版标题写着《东方来的将军大使》,配图是耿飚和瑞典国王握手的照片,底下小字注明:"这位中国外交官指挥过的士兵,比我国常备军多三倍。" 其实耿飚刚到瑞典就碰上难题,有回参加王室晚宴,侍者端上来的熏鲑鱼配了柠檬片。他不知道当地规矩,差点把柠檬汁挤在餐巾上。 幸亏瞥见旁边瑞典外交大臣的动作,硬是学着用叉子压着柠檬片在鱼上转圈。 这事后来传回国内,周总理在政务院会议上当笑话讲:"咱们的耿飚同志,打仗时能降伏日本人的坦克,到了瑞典差点败给一片柠檬。" 在瑞典三年,耿飚把军事地图上的功夫用在外交上。 斯德哥尔摩的雪还没化,他就带着馆员跑去北部矿区考察;波罗的海刚开冻,又联系国内派贸易代表团来谈铁矿进口。 最绝的是1952年圣诞夜,使馆给瑞典孤儿院送礼物,每个礼盒里装着中国丝绸手帕和云南白药——既显文化又实用,这主意是耿飚蹲在仓库里跟厨师包礼物时想出来的。 不过要说最惊险的,还得数那次差点捅娄子的记者会,有个路透社记者追着问台湾问题,耿飚当场沉下脸:"中国只有一个,从北京到海南岛,从上海到西藏,包括台湾省在内,都是中国领土。" 这话说得斩钉截铁,英国记者还要纠缠,耿飚直接掏出《开罗宣言》的复印件拍在桌上。后来外交部收到电报,毛主席在菊香书屋拍着桌子笑:"这个耿飚,把记者会当战场了!" 等1955年国内搞授衔,耿飚在瑞典收到老战友的信。杨得志、杨成武这些当年的部下都成了上将,他倒不觉得可惜,跟秘书说:"我现在管着五个北欧国家的外交事务,这担子比当兵团司令重多咯。" 说完继续埋头写给国内的报告,钢笔尖在信纸上沙沙响,窗外波罗的海的浪头正一波波拍打着斯德哥尔摩的礁石。 (信息来源:党史博采2022.10.17耿飚:在阿尔巴尼亚问题上敢于谏言,被毛主席称赞为敢说真话的好大使,我军历史上唯一的无军衔国防部长)
瑞典捐助给乌克兰的萨博340-AEW空中预警机让大家打开了眼界。大家看到这架飞机
【20评论】【9点赞】
xzzy
额,1950年秋,那是在抗美援朝之前,所以,白皮海盗们还不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