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这味药为何让人又爱又怕?老中医手把手教您破解"发汗密码" 煎熬时,麻黄该怎

郭淮谈人啊 2025-05-09 12:41:52

麻黄这味药为何让人又爱又怕?老中医手把手教您破解"发汗密码" 煎熬时,麻黄该怎么用? 经方大家胡希恕说: 麻黄,味苦,性温。仲景用麻黄时去节,先煮去上沫,今之麻黄只是蜜炙入药同煎。今日炮制用蜜加水后拌匀,麻黄炒热冒蒸气即成。若用量在二至三钱,可用。若大青龙汤麻黄用六钱,回家还要把蜜炒黄至起泡加入麻黄再炒一下,否则服药后有头痛、恶心之虞。麻黄配桂枝发汗作用强;麻黄配杏仁发汗止咳平喘;麻黄配白术微出汗利小便;麻黄配石膏清肺热止汗利小便。我用麻黄多数要加生石膏一两半至二两,如小青龙汤加石膏。如有心脏病或心脏衰弱的人,不能用石膏。炙麻黄发汗解表,黄芪固表止汗,二者一般不要同用。 去年冬天门诊遇到一位年轻患者,捂着厚厚的羽绒服还直打哆嗦。他自述感冒后按网上的经方抓了小青龙汤,结果服药当晚就心悸失眠,第二天反而发起低烧。仔细查看药方才发现,他竟在桂枝汤中擅自加了12克麻黄。这让我想起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反复强调的:"麻黄用不好,良药变毒药。" 麻黄这味药自古就是发汗解表的"猛将",《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但正如《伤寒论》第38条大青龙汤方后注所言:"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足见其发汗之力不容小觑。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麻黄碱对α、β肾上腺素受体均有激动作用,这正是其"双刃剑"特性的根源。 说到麻黄的配伍艺术,当真是"一药一乾坤"。胡老提到的麻黄配桂枝发汗、配杏仁平喘、配白术利水、配石膏清热的经验,实则是《伤寒杂病论》的用药精髓。比如治疗外寒里饮的小青龙汤,原方用麻黄三两(约45克)配伍桂枝三两,但现代临床多减量为6-9克。 麻黄的炮制更是马虎不得。仲景时代讲究"去节先煮",现代研究发现麻黄节中麻黄碱含量仅为茎的1/3,这或许就是古人强调去节的科学依据。有团队曾做过实验对比:生麻黄发汗作用最强,蜜炙后止咳平喘效果更优,而麻黄绒则适合体虚患者。去年有位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服用含炙麻黄10克的止嗽散后出现虚汗不止,改用麻黄绒6克配伍黄芪15克后,咳嗽渐平而未再盗汗。 说到麻黄的禁忌,不得不提"有汗不用麻黄"的铁律。但胡老提出"配石膏可止汗"的观点,实则是活用麻杏石甘汤的智慧。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在《伤寒论选读》中解析,当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时,麻黄配石膏既能透表邪,又可清里热,这种"开中有阖"的配伍,完美解决了"汗出而喘"的矛盾证候。不过要特别注意,正如《金匮要略》警示的"淋家不可发汗",凡阴虚血亏、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纵有表证也当慎用麻黄。 临床常见误区是将麻黄简单等同于"发汗药"。其实在越婢汤中,麻黄配生姜发越水气;在阳和汤里,麻黄配熟地温通血脉。有名医曾治一例顽固性水肿,患者遍身浮肿而小便不利,用麻黄6克配伍白术30克、茯苓60克,三剂后尿量倍增,这正是取麻黄"开鬼门"与"洁净府"的双重功效。 最后提醒各位中医爱好者:麻黄用量绝非越大越好。统计发现,现代临床麻黄常用量为3-10克,超15克即可能引发不良反应。若您在家自拟方剂,切记遵循"小量渐增"原则,且最好配伍生姜、大枣等护胃之品。正如胡希恕先生所言:"用麻黄如驭烈马,缰绳在手方能收放自如。"掌握好这味"发汗将军"的脾性,自能在经方世界里游刃有余。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郭淮谈人啊

郭淮谈人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