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日民间交流的增多,关于 "日本人去南京是否会被揍" 的话题偶有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基于中国法治社会的现实、历史记忆的理性认知以及当代中国的文明底色。 首先,中国是严格的法治国家,宪法明确规定保护外国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的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完善的法治体系和成熟的社会治理能力。 数据显示,2023 年南京接待境外游客超 140 万人次,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日本游客,当地警方从未接到过针对日本游客的恶性暴力案件报警。 这充分说明,在法律框架下,普通日本游客的人身安全在南京是有充分保障的。 其次,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不能忘却的伤痛。1937 年那场惨绝人寰的暴行,导致 30 万中国平民和战俘遇难,这段历史被永远铭刻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墙上,也刻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 但铭记历史不等于延续仇恨,中国倡导的是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的态度。 走进南京街头,你会看到既有庄严肃穆的纪念馆,也有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区,日本品牌的便利店、餐厅正常营业,日本游客在明孝陵、夫子庙等地参观游览的场景并不罕见。 当地民众对历史的铭记,更多体现在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战争的警惕,而非对普通日本民众的非理性仇视。 当然,也不排除极个别情绪激动的人可能会对日本游客表达不满,但这种行为在法治社会中是不被允许的。 2018 年曾有某男子在南京街头对日本游客做出不理智举动,警方第一时间依法处理,彰显了法律的权威。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人分得清历史上的日本军国主义和当代日本普通民众的区别。 正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留言簿上写的:"我们记住的不是仇恨,而是教训。" 这种理性的历史观,正是中国社会成熟的体现。 从国际交往的角度看,南京作为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向世界。 2019 年中日青少年交流营地在南京揭牌,2023 年日本大阪与南京的直航航班恢复,这些都表明两地在文化、教育、经济等领域保持着正常交流。 一个真正自信的民族,不会将对历史的铭记转化为对普通外国游客的暴力,而是通过发展自身、促进交流来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那些担心 "去南京会被揍" 的日本游客,其实大可不必。只要遵守中国法律,尊重历史事实,不做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举动,在南京的旅行就会像在其他中国城市一样安全有序。 中国社会早已过了靠暴力表达情绪的阶段,取而代之的是法治精神的深入人心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理解。 历史的伤痕提醒我们要警惕战争,但现代文明的进步让我们更懂得如何在铭记与前行中把握平衡。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应被历史恩怨所阻断。南京这座经历过苦难的城市,如今展现出的是对和平的坚守和对文明的尊重。 它用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既能铭记历史的伤痛,更能在法治的轨道上构建理性、开放的现代社会。对于普通日本游客来说,带着对历史的敬畏而来,怀着对和平的向往而去,这样的交流只会增进彼此的理解,而不是激化矛盾。这,才是对待历史最恰当的态度,也是现代文明应有的模样。
近年来,随着中日民间交流的增多,关于"日本人去南京是否会被揍"的话题偶有讨论
吃瓜少女孙答应哦
2025-05-14 10:45:54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