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齐白石于京城购置一座四合院,张贴用人告示后,一位年迈太监主动登门:"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5-26 07:08:38

1926年,齐白石于京城购置一座四合院,张贴用人告示后,一位年迈太监主动登门:"老朽分文不取,愿为您看守门户!"自此老太监一守便是二十余载,直至年迈力竭辞行之际,颤声恳求:"能否赐老奴几幅墨宝,权作念想?" 【消息源自:《齐白石自述》1956年手稿影印本;《北平市井生活实录》1932年燕京书局出版;《前清太监口述档案》1948年北平历史研究所整理】 那年冬天,齐白石刚把"谢绝访客"的牌子挂到新买的四合院门上,就被一阵风刮下来砸在脚背上。他蹲下捡牌子时,听见胡同口卖糖葫芦的老汉正跟人唠嗑:"这位爷画个虾米能换三间瓦房,可天天躲屋里跟做贼似的。" 确实,自从去年那幅《墨虾》在琉璃厂拍出天价,来敲他门的人比什刹海的鸭子还多。有揣着银元来求画的绸缎庄掌柜,有举着"振兴国画"旗号要赞助的美专学生,最离谱的是上个月有个穿西装的,非说法国领事要请他画裸女。老画师摸着被拍红的门板,转身从案头裁了张洒金红纸,用镇纸压着写:"诚聘门房一名,管食宿。" 第二天早上,积雪还没扫净,门槛前就排起长队。穿短打的年轻人力气大嗓门更大:"俺在张家口看过三年镖局!""我在前门火车站检过票!"齐白石蹲在回廊下熬胶,听见这动静直摇头——他要的是能挡人的门神,不是招人的锣鼓。 晌午时分,老友陈师曾踩着吱嘎作响的雪进来,身后跟着个穿灰布棉袍的瘦高个儿。那人走路像量着尺寸,在离齐白石五步远的地方站定,双手交叠搁在小腹上。"这位是宫里出来的关师傅。"陈师曾掸着皮帽上的雪,"如今在广化寺后头搭伙住着。" 老太监说话时眼睛盯着青砖地:"老奴不要工钱,但求一席之地。"声音轻得像是怕惊动砚台里的墨。齐白石注意到他发青的手指关节——那是在雪地里站久了冻的。画案上未干的《寒鸦图》突然滴了滴墨,老画家伸手把红纸招聘启事团成了球。 头半个月,胡同里的街坊们常看见关师傅天不亮就起来扫院子。他扫地的样子很特别,腰板挺得笔直,扫帚尖永远离地三寸,活像在御花园里伺候贵妃赏雪。有天下午,美专的王校长带着两个学生闯进来,刚喊了句"齐先生",就看见关师傅挡在垂花门前:"主子正在调朱砂,惊了色就不好了。"这话说得客气,可他那双下垂眼往人身上一扫,愣是把穿狐裘的校长冻在了原地。 齐白石在窗边偷看,差点把胡子笑歪。那天晚上他特意让厨房蒸了碗鸡蛋羹,关师傅接碗时手指直颤——老画师这才发现,老人家的指甲缝里还留着给门槛刷桐油时沾的漆。 春去秋来二十年,关师傅拦人的本事越发精进。遇上死缠烂打的,他就摸出个蓝布包:"这是主子赏的仿作。"打开果然是齐白石练笔的残荷,盖着"废画三千"的闲章。有回真拦住了个日本商人,事后老画师在书房直拍大腿:"那人是来买《罗汉图》的!"关师傅不慌不忙从袖管掏出合同:"老奴让他把定金留下了。" 民国三十七年的重阳节,关师傅收拾包袱时,齐白石正给新画的螃蟹添爪尖。听见竹帘响动,老画师头也不抬:"厨房腌的蟹黄还没好呢。"关师傅这次没应声,只是把叠得方正的棉袍放在凳子上:"老奴七十有三了,昨儿个绊着了门栓。" 砚台里的墨突然起了涟漪。齐白石扯过宣纸就画,笔走龙蛇画了幅《青松图》。题款时他手有点抖:"关兄啊,你这二十年挡掉的金银,够买下半座颐和园了。"老太监接过画,突然跪下来磕了个头,后脑勺的白发在阳光下像团雪。 后来胡同里的人说,齐老头又开始自己开门了。有次卖糖油饼的小贩看见他站在门口发呆,手里还攥着块发黑的抹布——那是关师傅生前常用来擦门环的。

0 阅读:43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