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北京一中学生哭着跑到班主任办公室:“老师,我外公去世了,我要请假!”得知中学生的身份后,老师一把将他搂在怀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在北京一所中学里,一个14岁的少年哭着冲进班主任办公室,哽咽着说:“老师,我外公去世了,我要请假。” 班主任正忙着应付这突发的一切,听他这么说,心里咯噔一下,也没多想,便关切地问他家里情况。 少年抽泣着说,人是昨天走的,家里人都很难过,老师叹了口气,迅速开了假条,还安慰了他几句,可谁也没想到,这张普通的请假条背后,藏着一个几乎无人知晓的身份。 少年刚走出办公室,就被校长叫住了,校长神色凝重地问他:“孩子,你外公叫什么名字?”少年愣了一下,轻声说出三个字:“毛泽东。” 校长一听,脸色瞬间就白了,立刻把班主任也叫了过来,当班主任明白过来,这个平日里只知道“父母工作特殊”的学生,竟然就是刚刚离世的毛主席的外孙时,眼泪一下就涌了出来。 周围的学生们都静静地看着,默默低下了头,直到此刻,大家才恍然大悟,这位同学就是李敏的儿子,孔继宁。 压抑已久的哭声终于爆发出来,而在校门外,一辆黑色轿车早已等候,老师送孔继宁上车时,车窗摇下,露出了他母亲李敏红肿的双眼。 母子对视,紧握的双手都在颤抖,车子缓缓驶过长安街,孔继宁看着窗外哭成一片的人群:工厂的女工、白发苍苍的老将军、戴着黑纱和白花的普通市民…… 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外公的离去,不只是一家人的伤心事,更是一个国家的巨大失落,而这份双重分量,从他一出生就注定了...... 孔继宁生于1962年,是毛家第三代里,唯一一个在幼年时被毛泽东抱在怀里、带在身边的孩子,毛泽东亲自为他取名“继宁”,寓意“继承列宁的事业”。 而那段短暂生活在中南海的日子,是祖孙间最温情的时光,当时李敏回忆,工作再疲惫,只要一看到小外孙,毛泽东脸上就会露出笑容。 不过,孔继宁六个月大后,就随家人搬离了中南海,由外婆贺子珍在上海抚养长大。 从此,他与外公见面的机会便少了,但那份特殊的亲情却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 有一次去北京探望,毛泽东因开会无法抽身,周恩来总理还特地代为接见,请他们一家人吃饭,席间讲了许多毛主席的往事。 而在所有教诲中,有一条是毛泽东反复对家人强调的:不要搞特殊化,要做个普通人,为人民做点实事。 这句嘱托,成了孔继宁人生的坐标,外公在他心里,不只是画像上的领袖,更是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长辈。 他记得最后一次见外公,病榻上的老人连说话都费劲,却还坚持看日本大选的新闻,甚至用铅笔在纸上艰难地划出痕迹,焦急地指着“三木”的名字,这种对世界格局的洞察与牵挂,远比任何口号都来得震撼。 而1976年的巨大悲痛,也让14岁的孔继宁一夜长大,中学毕业后,他没有依靠任何背景,而是选择参军,考入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进入总参谋部。 之后的他作为助理武官,在中国驻巴基斯坦和英国的大使馆工作了八年,在军旅和外交生涯中,他始终低调务实,即便身份为人所知,也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坚守着外公那句“当普通人”的叮嘱。 一直到1997年,为了更好地照顾年迈的母亲李敏,孔继宁选择退出现役,转而投身商海。 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个意外的选择,可他并没有忘记外公的另一句嘱托——“做实事”,他没有一头扎进纯粹的商业逐利,而是将商业和公益结合起来。 到了2001年,他与母亲共同创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和传播毛泽东思想。 接着,他又和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合作,成立“东方昆仑公益基金”,发起了“希望医院”项目,专门帮助偏远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改善医疗条件。 从外交官到商人,再到公益事业的推动者,孔继宁的身份一直在变,但那条“普通人,做实事”的内在线索却从未改变。 他没有活在外公的光环之下,反而刻意与之保持距离,用一种极为朴素和现代的方式,将那份沉甸甸的红色遗产,转化为解决具体社会问题的实际行动。 人们总以为,所谓“继承”,就是要站上同样的高度,发出同样响亮的声音。 可孔继宁却用自己的一生给出了另一种答案:真正的继承,不是模仿,而是将精神内核融入自己的时代,用自己的方式去实践。 而在今天这个讲究背景、热衷流量的时代,这份刻意选择的“普通”,究竟是对特权的背叛,还是一种更高级的坚守?或许,这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回答。 【信源】《中华文摘》文章:毛家第三代无意政治.中国新闻网 .--2025-03-07
如何让老师放弃把我培养成班主任……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