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人杀20万日本人,日本让他道歉,他却说:你们向中国道歉了吗?人要是不要脸起来,什么破事都做得出,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要脸起来,更加荒唐的事也是做的出来的。就好像2005年的时候,日本政府,居然要求美国飞行员保罗给日本人下跪道歉,而原因居然是在二战期间,他驾驶飞机,在日本广岛投放原子弹。 2005年,一个听上去匪夷所思的要求从太平洋彼岸传来:日本官方公开要求一位年迈的美国前飞行员——保罗·蒂贝茨,为六十年前的一桩旧事下跪道歉。 原因在于,他曾在广岛投放过一枚原子弹,导致20万日本人丧生。 面对这番荒唐的指责,保罗·蒂贝茨闻言只是冷冷一笑。 他一句掷地有声的反问,不仅撕下了某些人虚伪的面具,也让一段被刻意模糊的历史再次清晰地摆在世人面前。 要理解蒂贝茨的反应,就必须回到六十年前那个绝望的夏天。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尘埃落定,德国纳粹被完全摧毁。 可是在太平洋,穷途末路的日本军国主义却依旧在做着“本土决战”的迷梦。 即便海空军主力尽失,本土也持续遭受轰炸,他们仍然拒绝清醒。 盟国发出的《波茨坦公告》无异于最后通牒,要求其无条件投降,可日本高层却置若罔闻,甚至还指望当时中立的苏联出面斡旋,说白了,就是想尽办法拖延时间,苟延残喘。 这种顽固不化的态度,让盟国高层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计算:如果强行登陆日本本土,参照冲绳战役的惨烈程度,美军的伤亡可能高达五十万到八十万人,而日本军民的伤亡,恐怕会突破数百万。 战争每拖延一天,都意味着成千上万生命的消逝。 更紧迫的,是地缘政治的算盘。苏联承诺在德国战败后对日宣战,并已蠢蠢欲动。 果然8月8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美国决策层很清楚,如果战争继续拖下去,苏联将在远东获得更大的影响力,甚至可能抢先登陆日本,让战后世界格局变得无比复杂。 他们急需一种能瞬间粉碎日本抵抗意志的手段,尽快结束这场浩劫。 于是那件拥有空前毁灭力量的新武器——原子弹,浮出了水面,成了当时那个绝境之下,唯一看似可行的选择。 这个历史性的重担,最终落在了保罗·蒂贝茨上校肩上。 他是一名经验丰富、心理素质极其稳定的飞行员。他深知自己将要投下的,是一枚会改写历史的武器。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甚至随身带了毒药,准备在飞机被击落或发生故障时,毫不犹豫地自尽,绝不让秘密落入敌手。 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他乘著艾诺拉·盖伊号B-29轰炸机,将人类首枚真正投入实战的原子弹“小男孩”,投到了广岛。 一瞬间,一座城市从地图上被抹去,刺目的闪光和毁灭性的冲击波之后,是席卷一切的火海与废墟。 然而,广岛的惨状,并没有立刻敲醒东京的战争狂人。 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内部依旧为主战还是主和争论不休。 直到三天后,第二颗原子弹“胖子”因天气原因从原定目标小仓转向长崎,再次造成数万人死亡;与此同时,苏联红军横扫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彻底断绝了日本最后一丝外交幻想。 这一天,日本天皇最终还是在八月十五日发表了对日本的无条件投降的声明。 从时间上来说,那两枚原子弹,还真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战后,蒂贝茨被视为英雄,但也成了某些和平主义者口诛笔伐的对象。 面对那些说他“精神备受折磨”的传闻,以及后来日本官方的要求,他始终保持着清醒和坚定。 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回应的? 他没有长篇大论地辩解,只是冷静而锋利地反问了一句:“你们日本人,什么时候为南京大屠杀道过歉?” 一句话,就把他的伪装给拆穿了。 蒂贝茨看到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录,他对日本在亚洲所做的种种残暴行径非常了解。 在他看来,自己的任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终结一场更大的浩劫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是一种“必要的恶”。 他拯救的,是那些本可能在登陆战中死去的盟军士兵和日本平民的生命。 他坚信,真正需要道歉的,是发动战争的日本,是那些应该向被屠杀的中国人民和亚洲受害者谢罪的人。 广岛和长崎的悲剧是真实的,核武器造成的平民伤亡也确实是惨剧。 可令人愤慨的是,战后日本的某些历史叙事中,他们很擅长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反复诉说核爆的伤痛,却对自己亲手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在南京等地犯下的滔天罪行,选择性地含糊其辞。 这种只谈结果、不问前因的“受害者”叙事,究竟是对历史的无知,还是对人类良知的又一次挑衅? 原子弹的悲剧,根源在于日本军国主义的顽抗。 它的客观结果,是加速了战争的终结,避免了或许更为惨烈的本土登陆战。 历史无法假设,但忘记历史,尤其是忘记自己犯下的罪责,才是对和平最大的威胁。
他一人杀20万日本人,日本让他道歉,他却说:你们向中国道歉了吗?人要是不要脸起来
经略简料
2025-07-24 11:14: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