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在昨天的集会上挥舞着拳头愤怒的表示很不理解:为什么我在任时两岸关系这么好,换了蔡赖却乱成一锅粥,甚至快要滑向战争边缘。 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集会上的一声质问,确实点燃了两岸无数人的共鸣。 他紧握拳头,困惑于为何自己任内的两岸和风煦日,到了蔡英文、赖清德手里,却变成了惊涛骇浪。 那段直航穿梭、陆客盈门、经贸热络的“黄金岁月”,与如今航班锐减、军演环伺的紧张对峙,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这场急转直下的变化,真的只是历史的偶然吗? 马英九执政的八年,两岸关系的确迎来了一段难得的平稳期。 维系这份稳定的,是双方都心照不宣的“九二共识”,这份关于“两岸同属一中”的默契,像压舱石一样稳住了航船。 马英九也反复强调,和平并非凭空而来,回到这条路上,两岸才能重归于好。 可这八年的和风煦日,当真就那么稳固吗? 实际上,在这片看似繁荣的景象之下,一些关键的隐患早已悄然滋长。 一个突出的问题,出在教育上。民进党此前大幅修改历史课本,稀释甚至扭曲中华民族与文化的认同。 马英九上任后,面对这些被篡改的教材,本有机会拨乱反正,将被“去中国化”的历史还给台湾的下一代。 谁知,他或许出于一种政治上的天真,认为不去触碰这块“是非之地”便能换来绿营的安宁。 这种策略性妥协,无异于将塑造年轻人思想根基的教育阵地,拱手让给了政治对手。 后果是深远的,一代代台湾年轻人在潜移默化中,对“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变得愈发模糊与疏离。 不仅如此,为了追求所谓的“朝野和解”,马英九在一些关键人事任命上也表现出出人意料的“大方”。 他甚至将陆委会、宣传等重要岗位,交给有民进党背景的人士担任。 一些人坐上高位,明里暗里继续推行自己的主张。 这种做法非但没能换来真正的和解,反而像温水煮青蛙,让“台独”的声音在体制内找到了立足点,为民进党日后卷土重来铺好了组织基础。 更深层看,在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反击“台独”分裂这个核心问题上,马英九的态度也显得不够坚决。 他热衷于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却在思想文化领域对“台独”势力的侵蚀缺少有力回击。 这种“只谈经济、不碰政治”的策略,无形中给了“台独”势力一种有机可乘的错觉,让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最终为蔡英文、赖清德后来的激进行为清除了障碍。 此外,马英九在执政中过分强调“程序正义”和“尊重少数”,分寸却没把握好。 他习惯性地征询民进党意见,一些明明对台湾发展、对两岸交流有利的政策,只要绿营激烈反对,他便可能退缩,甚至给自己套上复杂的条件。 这种做法表面上是尊重反对党,实质上却把民进党抬高到了“太上皇”的地位,不仅让许多善政难产,更无形中壮大了对手的声势,等于给了一个心心念念要搞分裂的政党提供了发展的养分。 有了这样的思想土壤和政治环境,蔡英文上台后的局面也就不难预料。 她公然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亲手抽掉了两岸和平的压舱石。 自诩为“务实台独工作者”的赖清德更是变本加厉,不仅中止了大量两岸合作,还继续深化“去中国化”教育,在国际上兜售“两国论”。 这条激进路线给台湾社会带来了全方位冲击。 经济上,两岸贸易额应声下跌,观光业损失惨重,无数中小企业和家庭的生计陷入困顿。 军事上,当局豪掷重金向美国购买武器,甘当对抗大陆的“棋子”,让台湾民众的安全感几乎归零。 直到此刻,许多人才猛然惊觉,马英九时代的和平稳定是多么可贵。 马英九今天的暴怒,除了对现状的担忧之外,也许还掺杂了他对他过去的一些决定的复杂思考。 他近期访问大陆,言谈间虽支持两岸和平,但其对“和平”与“民主”的解读,也暴露出一贯的局限性。 说到底,马英九任内的和平,建立在一块他没能亲手夯实、甚至默许被侵蚀的地基之上。 一旦继任者选择掀桌子,整座大厦便会立刻摇摇欲坠。 根本原因在于,民进党的“台独”本质从未改变,追求分裂与渴望和平,本就是南辕北辙。 酿成今日这锅苦粥的几味关键“辅料”,恰恰是在马英九任内悄悄加入的。 他作为当时的掌舵人,有些事该做而没做,有些事做了却错了,确实需要反思。 应该说,李登辉在离任后,还能继续带队访问大陆,并坚守“九二共识”,已是一种立场。 但历史无法重来,口头的批评与遗憾,远不如切实的行动来得有力。 真正对台湾未来负责,就需要联合岛内力量,去清除那些他当年未能清除的毒素,尤其是要正视并割除那些毒害年轻人的分裂思想。 和平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 如今,台北街头的反战游行、商家盼望大陆游客回归的呼声、学生们“要交流不要对抗”的呐喊,这些发自民间的真实声音,或许才是打破僵局的希望。 参考资料:新北举行万人“反恶罢”造势活动 马英九轰赖清德:为何做不到两岸和平——台海网
马英九在昨天的集会上挥舞着拳头愤怒的表示很不理解:为什么我在任时两岸关系这么好,
经略简料
2025-07-24 12:14: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