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犯了个最大的战略失误!”去年,新加坡外交专家提醒中国:“中国近些年有一个最

经略简料 2025-07-24 11:14:11

“中国犯了个最大的战略失误!”去年,新加坡外交专家提醒中国:“中国近些年有一个最大的战略失误,那就是是疏远了美国商界,”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去年,新加坡资深外交家马凯硕的一句断言,在中国舆论场激起千层浪。 他把矛头对准中国,宣称与美国企业保持距离是“最大的策略错误”。 他认为,正是这个“失误”导致了在中美关系最紧张时,那些曾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的美国公司,几乎集体失声。这些评论无疑是针对中国自身的。 可情况真的是这样吗?美国商界的沉默,难道只是因为中国“不会做人”? 这背后,会不会是一场更宏大的、我们未曾察觉的变局?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看看中美商贸关系那段“黄金岁月”。 特朗普上台前,中国市场是世界五百强眼中的“兵家必争之地”。 波音公司在华销售额从九十年代的十几亿美元,一路飙升至上百亿,这实实在在保住了美国本土的就业岗位,也让它在与空客的竞争中底气十足。 而苹果、高通这些科技巨头,中国市场更是其利润报表上最亮眼的一笔。 这些年,美国议会里有些人要废除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就是这些商业巨头站出来进行了激烈的游说。 谁知风云突变,当特朗普政府挥舞起制裁大棒时,这些昔日的“老朋友”却选择了沉默。 此中的差距,委实过于悬殊。 对于这种转变,马凯硕给出了三点解释。 首当其冲的便是知识产权问题。他认为中国在合作中常有“技术分享”的要求,加上本土企业善于模仿,西方公司即便打官司也常常吃亏。 不过模仿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完善了。 其次,他指出此乃一种地方保护主义。 这是事实,但不是中国所特有的。 当年日本汽车横扫美国时,美国市场的大门也并非完全敞开。 如今中国的电动汽车想要进入美国,面临的壁垒更是铁证如山。 中国可能会被扣上这样的帽子,但美国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客观来看,美国公司在中国的处境,比起中国公司在美国要好上太多。 最后一点指责,更近乎一种情绪化的观感。 他认为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变得“骄傲自满”,甚至有官员当面说英国已是明日黄花。 网络上类似的“飘了”的心态或许存在,但网络情绪是一回事,国家层面的清醒认识是另一回事。 中国官方从未否认,在经济质量、军事科技和民生水平上,与美国依然存在差距。 如果将美国商界的沉默,完全归咎于上述这些所谓的“不满”和“失误”,未免有些一叶障目。 这背后真正的驱动力,恐怕与中国的具体做法关系不大,而是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转变。 当“遏制中国”从特朗普政府的单边行动,演变为美国两党的共识时,华盛顿的政治风向就彻底变了。 在国家战略的巨轮面前,任何商业利益都显得微不足道。 哪个公司敢为了中国市场的利润,公然挑战本国政府划下的政治红线? 无论是动用国家力量绞杀华为,还是孟晚舟女士在异国被无端扣留1029天,都清晰地表明,这已是一场超越商业范畴的博弈。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本身也在发生深刻的演变。 当今之中国,已然不再是二十年前那个仅仅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世界工厂”了。 在手机、家电、汽车等几乎所有消费领域,中国本土品牌强势崛起,它们不仅有价格优势,在质量和技术上也毫不逊色。 中国的美国公司“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因此他们的沉默,既有来自华盛顿的政治高压,也有面对中国市场激烈竞争的复杂心态。 而且,中国所做的这一举动正好与人们所说的“与美国企业界保持距离”背道而驰。 近年来,中国高层频频会见摩根大通、苹果、特斯拉等美国企业的高管,其接待规格之高,释放的信号再明确不过。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签约到投产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这也佐证了中国对其合作伙伴依旧保持开放态度。 所以,马凯硕的“战略失误论”,更像是一种对结果的简单归因,它看到了现象,却忽略了现象背后真正的地缘政治逻辑。 当一个国家将另一个国家视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时,指望后者的商界精英们站出来“主持公道”,本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 当商业逻辑让位于地缘政治,中美商贸关系的未来,注定要在风浪中前行。

0 阅读:0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