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血必补气,养血必益精:气血精微的阴阳相济之道《景岳全书》有云:“有形之血不能速

飞翔说健康 2025-07-30 20:30:07

补血必补气,养血必益精:气血精微的阴阳相济之道

《景岳全书》有云:“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又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今论补血养血之法,当明气血互根、精血同源之妙理。清代唐容川于《血证论》中直指核心:“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主于肺。”欲使肝血充盈,必使气精两旺,阴阳相济如日月交辉。

一、气为血帅:无气之血如死水微澜

1. 气化生血之理

《灵枢·决气》明训:“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此“气”即脾胃之气,乃血之母源:

脾虚失运 → 水谷精微不化 → 血源枯涸如河床干裂(李东垣《脾胃论》)

肺气不足 → 宗气难以贯心脉 → 血行涩滞若舟失风帆(《医门法律》)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警醒:“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 故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以黄芪五倍于当归,正彰“气旺生血”之奥义。

2. 气固摄血之机

唐容川于《血证论》揭示:“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即是血。”气若虚陷:

崩漏不止 → 如堤溃水泄(举元煎固气摄血)

肌衄发斑 → 似筛漏粟米(归脾汤益气统血)

气旺则血得统摄如兵有将帅,气充则血自归经似水入江河。

二、精为血本:无精之血若无根之木

1. 精血同源之谛

《诸病源候论》道破天机:“精者,血之所成也。”张景岳更明言:“血即精之属也。”

肾精亏耗 → 髓海空虚 → 血枯经闭(左归丸填精生血)

房劳伤精 → 肝血失养 → 眩晕肢颤(大造丸滋肾养肝)

2. 精化气血之功

《理虚元鉴》揭示:“阳虚统乎脾,阴虚本乎肾。”真阴真阳乃气血化生之根:

龟鹿二仙胶(《医便》)中:

鹿角通督脉补阳 → 如旭日融雪化气血

龟板通任脉养阴 → 似甘泉润土育精微

明代绮石箴言:“补肾理脾,法当并行。然甘寒补肾恐碍脾,辛温快脾恐耗肾。”故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以三补三泻,使补精不壅滞,养血不碍脾。

三、三脏共济:气精同补的治血秘钥

1. 肝脾肾同调之法

《张氏医通》明示:“血之源头在乎肾,统摄之主在乎脾,生化之职在乎肝。”

补肾精:熟地、山萸肉填髓海如注深井

健脾气:人参、白术助运化若转磨盘

养肝血:当归、白芍柔筋脉似春霖润木

2. 气血精并补之方

泰山磐石散(《景岳全书》)为胎动不安设,却暗藏玄机:

黄芪、人参补气为帆

熟地、当归养血作舟

续断、黄芩益精固舵

三力共济,使血海安宁如磐石。

治血如养参天树,气根精壤不可偏

欲使肝血丰盈,当效法天地造化:

补气若引九天甘霖 → 血得气化乃能生

填精如厚坤舆沃土 → 血得精滋乃能旺

李中梓于《医宗必读》中慨叹:“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今悟补血之道,方知《内经》“阳生阴长”非虚言——气升则血随,精充则血润。医者当如园丁,既施阳光(补气)以促生长,更培厚土(益精)以固根本,则血虚之证可愈,未损之血得全!

0 阅读:60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