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的配置改款,是“力挽狂澜”的正确选择。
如果追溯到较早的理想车型,诸如理想ONE,以及早期的理想L9、L8等等,这些车最大的优点是不用进行琳琅满目的配置选择,做到“标配即满配”,给消费者提供更好体验的同时减少选择成本,拉高品牌定调。
我们很早之前锐评过一次车型版本的划分,这里摘录一下:
(曾经的)理想和小米之所以卖得好,有一个原因是车型的SKU版本划分合理。
理想,Pro/Max,最多再加个Ultra,来实现统一车型的产品定位划分,通过高阶智驾和舒适功能来区分版本;
小米,标准版/Pro/Max,再加个赛道版本Ultra,通过智驾/大电池/高性能来区分每个版本,再结合一些周边的简单选装。
这样的产品定义和命名逻辑,消费者能够「看一眼」就知道每个产品的定位划分,以及配置高低。
而一些厂商(不特指,不建议对号入座)可以把SKU划得莫名其妙:
标准版/标准版智驾版/S/S智驾版/S大电池版/S高阶智驾版/Pro/Pro舒适套装版/Pro豪华套装版/Pro另一家厂商的高阶智驾版/Max/Max+/Ultra/Ultra+/Ultra Pro Max+………
还有一些车型名字后面就带Max或者Ultra的,还能继续排列组合。
你们这些车企能不能扪心自问一下:你们把SKU设置得这么复杂,你也不是小米这样能够出圈的产品,你的产品力在同级也没有比亚迪这么有竞争力——到底谁TM会愿意这么仔细地来看你每个SKU的配置单?
——这段暴论如今看来对每个厂商都适用。
理想i8 Pro刚上市那会儿我就想喷:
·为什么三十多万了还只有基础的高速NOA(低算力+激光雷达方案)?
·为什么三十多万了冰彩沙只剩下沙发了?
·为什么三十多万了还要在一些诸如音响的细节上面动刀?
同向横比来看,这样的配置显然是不合理的。或许你能在车系的定位划分上找到其一定的合理性,例如精准的刀法啊balabala,但市场是不会在意你公司内部的运作的:绝对的销量与绝对的市场反馈才是真理。
如果一定要再往前溯源,我想这个不太好的苗头应该是从2024款理想L9新增「Ultra」版本开始的。
旗舰车型,不要阉割,该满配就要满配——更何况你阉割的还是自己目标用户群最为在意的舒适性配置。
所以理想i8今天的版本统一是相当合理的,除后排屏外所有功能全部标配,后排屏再做成价格1W的选装套件,挺好。
高管不要热衷于互联网打嘴炮,要正式自己的真实用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