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全球通缉,逮捕助华为突破5G 的芯片大佬陈正坤,现在怎样了
陈正坤出生在台湾,上世纪六十年代长大,从小就对电子东西感兴趣,后来进台湾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念书。毕业后,他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博士学位,专攻芯片设计。读完书,他先在美国英特尔公司干活,负责芯片开发。2002年,他回台湾加入瑞晶电子,当设计主管,专注DRAM内存技术。2008年金融危机来了,瑞晶资金出问题,被美国美光科技收购,他就成了美光台湾子公司的总裁,继续管团队搞研发。2015年,他跳槽到台湾联华电子,当副总裁,负责内存项目。次年,他开始和大陆福建晋华集成电路公司合作,2017年正式当晋华总经理,带队开发DRAM芯片。这段经历让他从美国体系转到亚洲本土产业,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埋下后来麻烦的种子。整个过程反映出芯片行业人才流动的现实,很多人像他一样在不同公司间切换,寻求更好机会。
芯片行业竞争激烈,陈正坤的职业路径也显示出技术转移的复杂性。他在美光工作时,学到不少先进工艺,但回国后就把这些应用到本土项目上。这在业内不算稀奇,很多专家都这么干,因为知识是流动的。不过,美国那边觉得这威胁到他们的垄断地位。陈正坤加入晋华后,项目进展快,很快就出成果,帮助中国减少对进口芯片的依赖。华为作为大客户,自然受益,尤其在5G领域。5G需要高性能内存支持基站和设备,晋华的DRAM正好填补空缺。陈正坤的角色关键,他协调团队,优化设计,避免了很多弯路。这事让美国警觉,他们担心中国科技追上来,影响全球市场格局。总体看,他的传记就是典型科技人才故事,从求学到从业,步步积累,但也卷入大国竞争的漩涡。
2017年初,美光科技在美国加州联邦法院起诉联华电子和福建晋华,称他们窃取DRAM贸易秘密,陈正坤被列为被告。美光说,陈正坤从他们台湾子公司挖走两名工程师何建廷和王永铭,这些人带走机密文件,先去联华电子,然后转到晋华,用来开发内存芯片。晋华的DRAM项目目标是为本土企业供货,包括华为的通信产品,这直接帮华为在5G供应链上站稳脚跟。5G竞争白热化,芯片自主是关键,晋华的进展让华为少受外国限制。陈正坤否认指控,说技术是自己研发的,还在福州法院反诉美光侵权。2018年1月,福州法院下临时禁令,美光部分产品在中国禁售。这事闹大,美国商务部就把晋华列入实体清单,禁美国企业供货。晋华项目受阻,但陈正坤继续推动工作,利用现有资源前进。美方把这当成中国政府支持的知识产权盗窃,目的是打击华为在5G的市场优势。
刑事案子在2018年11月曝光,美国司法部在旧金山公布起诉书,指联华电子、晋华、陈正坤、何建廷、王永铭犯经济间谍罪和窃取贸易秘密罪等多项罪。检察官说,被告通过挖人方式拿到美光25纳米和30纳米DRAM技术,帮晋华快速上马,避免几年研发时间。这影响中国存储芯片自给率,晋华产品用在华为手机和基站上,支持5G网络建设。陈正坤没去美国出庭,在台湾低调待着。2020年6月,法院发逮捕令,把三人列入FBI通缉名单。通缉令有效,但台湾没和美国签引渡协议,所以执行难。陈正坤还是在晋华干活,尽管制裁延误项目,他带团队测试样品。晋华回应说技术自研,继续供货给华为,帮它降低对海外芯片依赖。整个事件暴露中美科技摩擦的深度,芯片成了战场焦点。
诉讼没停,2020年10月,联华电子认罪,付6000万美元罚款,还和美方合作。晋华不认,案子拖到2024年2月,美国法院判晋华刑事无罪,检察官撤诉,因为证据不够。2023年12月,美光和晋华全球和解,撤所有诉讼。2021年11月,联华电子和美光单独和解,付罚金。晋华项目虽受影响,但慢慢恢复研发。台湾法院2020年判陈正坤三人违反贸易秘密法,罚款,没关人。陈正坤2025年1月5日辞去晋华职务,原因是个人事宜和合同到期。现在他低调生活,可能做芯片咨询,没公开报道说他被捕或引渡。美国通缉令还在,但没实际行动。这案子成了中美科技对峙的例子,影响行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