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特征识别AI写作如何一眼识别AI写作
维基百科《人工智能写作迹象》(Signs of AI writing),教你如何一眼识别AI写作。
在这篇文章基础上,本帖结合中文语境, 总结了AI文章的七大特征:
1.内容空洞:AI写作常表面上有内容,实则空话连篇。比如反复强调“意义重大”、“推动发展”、“展现潜力”,却始终没说清楚具体是怎么实现的,读完整段落依然不知所云。
2.辞藻堆砌:AI喜欢使用套话式修辞,比如“站在历史的转折点”、“这不仅是…更是…”,看上去句式工整,实则言之无物,语言浮夸。
3.关键词堆砌:AI往往频繁重复关键词,例如:“人工智能的未来属于人工智能,我们应当理解人工智能。”句子虽然通顺,却过于重复。
4.结构僵化:AI文章常套用标准写作结构,格式像是填空练习,常见表现包括:
- 固定套式“首先…其次…最后…”;
- 每段结尾习惯性来一句“综上所述…”;
- 偏爱用列表,但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 爱用“不是……而是……”制造对比,却缺乏实际内容。
5.转折词泛滥:AI写作容易将衔接词用得过于频繁,如“此外”、“然而”、“另一方面”、“因此”等,导致整篇文章像一篇格式化作文。
6.主观判断频出:AI喜欢在文中加上主观语气的提示词,如“值得注意的是”、“不可忽视的”、“尤其关键”,像是在伪装成专业人员。
7.格式问题多:AI生成内容往往伴随一些格式和排版问题,包括:
- 标题用Title Case(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
- 引用格式使用Markdown符号(如_加下划线_);
- 引用虚假的参考资料、错误的[ISBN]或[DOI]编号;
- 滥用双引号、破折号等符号,显得内容高深。
此外,有些AI生成的句子虽然语法正确,却显得不合常理、情绪冷漠,比如:“他醒来,还是在梦中?”读起来像没有灵魂的空壳。
维基百科在文章最后也给出了小技巧,判断一篇文章是否由AI生成,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如果你读完后感觉“说了跟没说一样”,大概率就是AI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