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其实是肝胆瘀堵了,如果只把治疗方向放在 “消息肉” 上,拼命用猛药攻伐,只会越治越伤脾! 所谓的胆囊息肉,是 “标” 不是 “本”,其实也不过是肝胆瘀堵、痰湿瘀结的外在表现。之前有位患者,近年来,因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经常熬夜加班,还总爱吃油炸、辛辣的外卖。 患者自己反馈半年前体检发现胆囊息肉,直径 0.6cm,当时没症状,医生建议定期复查。但近 1 个月开始,右上腹总隐隐作痛,尤其吃了红烧肉、炸鸡后,疼痛会加重,还伴有口苦、腹胀,偶尔嗳气反酸。她担心息肉变大,自己买了 “消炎利胆片” 吃,刚开始吃 3 天,腹胀、口苦好了点,可吃了 1 周后,开始拉肚子,胃口也变差,右上腹反而更胀了。 她整天担心息肉癌变,精神紧张,饭量减少,吃点东西就觉得肚子胀,连平时喜欢的运动也没心思做,总觉得右上腹 “沉甸甸” 的,甚至晚上会因为担心病情睡不着觉。 好在朋友提醒她 “胆囊问题可能和脾胃有关”,知道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胆瘀堵久了会伤脾胃,于是建议她找中医调理,避免再乱吃药伤身体,她这才找到了我。 刻诊:右上腹隐痛,按压时加重,口苦,腹胀,大便偏稀,脉弦滑,苔黄腻。 辩证:肝胆瘀滞、脾虚痰湿 脾虚则痰湿内生,肝气郁结则胆汁排泄不畅,痰湿与胆汁瘀结在胆囊,就形成了息肉;之前吃的 “消炎利胆片” 偏寒凉,虽能暂时清肝胆湿热,却伤了脾胃阳气,导致脾虚更重,痰湿更难运化,所以症状反复还加重。 思路:在疏肝利胆、化痰散结的基础上,必须加健脾益气的药,不能只盯着 “消息肉”,要先调脾胃、通肝胆。用柴胡疏肝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既疏通肝胆瘀滞,又补养脾胃,从根源减少痰湿生成。 组成:柴胡、郁金、茵陈、鸡内金、白术、茯苓、党参、陈皮、砂仁、丹参、炙甘草。 临走之前呢,我还叮嘱患者要调整饮食 + 坚持按揉穴位 饮食: 少吃油炸、辛辣、生冷食物,尤其避免睡前吃宵夜;早餐必须吃(每天 7-9 点吃早餐,这段时间对应 “胃经” 气血运行,能刺激胆汁正常排泄,减少胆汁淤积);平时可多吃山药、莲子、冬瓜等健脾利湿的食材,每周喝 2 次山药莲子粥(山药 、莲子 、大米,煮成粥),帮助养脾胃。 坚持按揉穴位: ①每天按揉 “胆俞穴” 和 “足三里穴”,各按揉 3-5 分钟,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胆俞穴在腰部第 10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能疏肝利胆、缓解腹痛;足三里穴在膝盖下 3 寸、胫骨外 1 横指,能健脾益气、增强脾胃功能。 ②每周用温毛巾敷右上腹 2-3 次,每次 15 分钟(温度以不烫皮肤为宜),敷完后按揉胆俞穴,能促进胆囊周围气血循环,减轻瘀滞。 ③平时可喝些 “茵陈茶”(茵陈 5g、陈皮 3g,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帮助清肝胆湿热、理气化痰,注意茵陈性寒,不宜长期过量喝,症状减轻后就停。 前后 2 个月患者的情况明显好转:右上腹疼痛、口苦完全消失,吃少量炒鸡蛋也不腹胀,大便恢复成形,复查腹部超声,息肉直径还是 0.6cm,没再增大。又巩固调理 1 个月后停药,随访半年,息肉未增大,也没再出现不适。她笑着说:“终于不用天天担心息肉变大,吃饭也香了!” 其实当我们脾胃虚弱、肝胆瘀堵,痰湿瘀结在胆囊时,就会出现胆囊息肉。如果我们把眼光只盯在 “消息肉” 上,拼命用寒凉攻伐的药,强行 “散结”,那么长期服药的后果,只会伤了脾胃阳气,让痰湿更难运化,甚至导致胆囊壁变薄、功能受损,反而不利于病情恢复。
胆囊息肉,其实是肝胆瘀堵了,如果只把治疗方向放在“消息肉”上,拼命用猛药攻伐
陈玉龙谈养护
2025-09-01 11:46:03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