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专家预测,河北可能会发生地震,青龙县一把手冉广岐得知后,力排众议,把青龙县47万民众疏离到室外生活,全县男女老少日不闭户,夜不内宿,他说:“如果预测不准,我承担一切后果,宁愿丢掉我的乌纱帽,这47万人我也一定要保下。” 冉广岐1927年出生在河北蠡县一个普通农家,那地方是典型的华北平原,靠天吃饭。他小时候就接触农村劳作,接受过基本教育。1938年他加入军队,经历过多年军旅生活,负责后勤和基层组织。退役后,1948年他正式参加地方工作,从乡村干部干起,处理粮食分配和村务协调这类琐事。1960年调到青龙县当商业局长,管物资流通,推动县内贸易。1964年升副县长,参与县政决策,主持过会议确保政策落地。1974年底,他从承德日报调任青龙县委书记兼县长,上任后重点抓民生,如改善水利和基础设施。青龙县多山,经济靠农业,他推动多项实际举措。整个职业生涯,他从基层一步步上来,积累了丰富经验,作风注重实效。 青龙县早从1974年就开始防震准备。那年国务院文件指出华北可能有6级以上地震,县里马上成立地震办公室,设16个专业观测站和442个群众点。村民每天查井水变化和动物行为,一旦异常就上报。这种群测群防方法在当时很实用,依赖大家的力量。1975年办公室配备人员,陆吉康任主任,组织全县监测。到了1976年7月,情况紧张起来。7月14日,王春青从唐山会议回来,带回专家预测:7月22日到8月5日间华北可能大震。办公室查记录,发现井水上涨、动物躁动等多处异常。他们连续开会讨论,汇总成报告。 7月25日,报告送到冉广岐手里。他召集县委常委会,讨论震情问题。会上有人担心误报影响生产,但冉广岐坚持推进。次日,他向全县800多名干部作震情报告,要求26日前通知到每户。干部分头行动,覆盖43个公社,通过广播和上门传达防震知识。学校停室内课,商贩移摊街边,农民停农活听通知。全县民众搬到空地住,牲畜也牵出。7月27日晚,又开大会强调措施,分发应急用品。整个过程井然有序,靠基层干部执行到位。 全县总动员后,人们在室外住了几天。7月28日凌晨,唐山7.8级地震发生,青龙县感受到震动。房屋损毁18万多间,倒塌7300多间,但47万人中仅一人因心脏病去世。这结果靠提前疏散实现。震后,冉广岐组织统计损失,协调救灾,发放物资,清理瓦砾,修复道路。联合国官员考察青龙,查看观测记录,确认低伤亡事实。事件写入防震案例,有些研究指出房屋破坏严重,去世者也受影响,但整体表现突出。冉广岐没强调个人功劳,说是集体努力。他继续在青龙工作,后调保定市委副书记,参与区域规划。 1977年后,冉广岐升邢台市政协副主席,出席活动,发言注重要点。1988年离休,住保定,偶尔咨询地方事务。2023年他逝世,享年96岁。他的决策在防震史上留痕,证明基层责任的重要性。这事后来被联合国认可,科尔女士亲赴调查,证实青龙经验。青龙县的做法,结合科学预警和群众动员,避免了更大损失。相比周边,唐山损失惨重,青龙靠准备突出。 冉广岐的经历显示,领导责任感在关键时能救命。他从军旅到地方,一路注重实际问题。青龙奇迹不是运气,而是多年积累。1974年文件下发后,县里建观测网,发动村民参与,这基础在76年发挥作用。王春青带回的信息,加上本地异常,促使决策。报告形成后,常委会讨论虽有异议,但推进迅速。通知到户靠干部奔波,确保覆盖全县。 疏散实施中,全县停课停工,民众适应室外生活。大会强调卫生和安全,减少混乱。地震后,恢复工作有序,统计损毁,协调援助。联合国考察时,官员查看地图和记录,了解部署。研究者分析,零伤亡有争议,但低死亡率事实清楚。冉广岐调职后,继续贡献,直至离休。他的故事提醒,防灾需提前行动。 青龙县的防震体系,从设立办公室到群众点,覆盖广泛。陆吉康整理数据,王春青汇报会议内容,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冉广岐拍板后,干部会议统一思想,避免拖延。动员覆盖学校、市场、农村,确保老人小孩都知情。室外居住虽不便,但保住性命。震后清理和重建,体现组织力。 事件影响深远,写入教科书。联合国报告肯定青龙模式,强调预测与准备结合。有些学者指出预测不准,但青龙的行动证明宁信其有。冉广岐的责任担当,成为亮点。他晚年低调,决策却永存。
华北平原那么多小河小溪,依旧供水不够,还得南水北调,关键缺一条大河。如果黄河不走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