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徐州煤矿到我们公社招两个知青。当时我在公社工作队,领导问我去不去,说煤矿工资挺高的,干三个月相当于农村干一年的收入。 叙述者1952年生在江苏北部村庄,从小帮父母干农活,上小学时每天走路去村校,中学后成绩一般。1968年响应号召下乡插队,分到生产队,干了几年田间劳动。1972年调入公社工作队,负责分发农具和记录生产。那位同学1954年生,同村人,家中老二,父母务农。他小学时上学,中学成绩中等,插队后分同一组,干活勤快,常和人聊工业事。1970年代知青招工常见,徐州煤矿那时正缺人手,从农村公社挑知青补充劳动力。这反映了当时工业发展需要,从农业转工业的潮流。 公社办公室里,领导把招工文件摊开,说明徐州煤矿给两个名额,只限知青。待遇包括基本工资加补贴,一个月80多元,干三个月等于农村一年收入。煤矿工作八小时制,三班倒,早班二班夜班轮换。1970年代中国煤矿工人生活比农村强,宿舍有娱乐场所,食堂供应饭菜。工资高源于国家重视能源生产,煤炭是工业基础。但煤矿环境有煤尘,工人长期接触易得尘肺病。领导问我去不去,我拒绝了,说不适应地下活,把机会给同学。他同意了,几天后煤矿车来接人。这事在公社传开,很多知青羡慕煤矿稳定收入。 半年后同学来信,约我去煤矿住两天,包车费食宿。我去了,先看住宿区,水泥楼整齐,有篮球架乒乓球台。娱乐场所里人打牌,图书馆书多,有人看报。晚上几人聚餐,买熟菜吃肉喝酒,聊井下事。次日下井,领矿灯安全帽,换棉袄矿靴,坐矿车下去。通道空气流通,工人推车装煤,活不重,但有爆破声。中午吃白馒头菜汤,工人多数时间坐等活,炸开煤层后安检确认安全再干。八小时班,实际干三四小时。出井脸黑,鼻下灰痕,煤尘吸入明显。交工具后泡澡,换衣吃晚饭。饭后有人看书打球拉小提琴,生活丰富。 煤矿工人工资确实高,基本加补贴80多元,夜班多超100元。1970年代煤炭工业快速发展,徐州煤矿产煤多,贡献大。但地下无光,粉尘多,对身体有损。国家规定煤矿工人提前退休,55岁可退。同学退休两年后查出肺癌,59岁去世。尘肺病是煤矿常见职业病,煤尘积累导致肺纤维化,风险高。许多工人吸入煤尘后肺部病变,影响寿命。这趟煤矿行让我明白,高工资换来健康代价大。 那位同学进煤矿后适应快,干采煤推车装煤,收入稳。知青招工到煤矿是当时政策,帮工业补充人力。徐州煤矿历史长,新中国成立后产煤10亿吨,支持国家建设。但资源枯竭后,城市转型难。工人生活虽比农村好,有保险和体检,但尘肺病患者多。国家后来提高劳动保护,强制企业买意外险,提高岗位津贴。同学感谢我让名额,带我逛徐州景点,照相吃饭买土产,送我上火车。 回顾1975年招工事,知青选择影响一生。我留在农村,继续公社工作,没去煤矿避开风险。但同学去了,享高工资却付健康代价。时代背景下,农村到工业转移常见,煤炭业支撑经济。煤矿工人贡献大,却面临职业病。尘肺病研究显示,煤尘含碳量高,发病风险大。国家报告指出,煤矿井下职工需健康体检,防止矽尘危害。工人待遇包括取暖费和口粮,56斤粮每月。 煤矿生活细节多,工人培训后分配采煤队,最苦最险工种。1970年代开滦煤矿类似,工人发奖金促生产。但旷工问题有,影响效率。徐州煤矿整顿后,管理严。知青进矿多从底层干起,积累经验。同学下井习惯爆破声,干活推车铲煤。尘肺病防治关键在防尘,通风好减风险。但许多工人退休后发病,肺癌继发。 这故事反映知青时代,招工机会珍贵。煤矿高工资吸引人,却有隐患。同学早逝可惜,提醒健康重要。国家煤炭规划提高标准,保护工人。徐州转型后,煤矿减少,工人安置难。但历史贡献不忘。
1975年,蒋刚咽气,比蒋经国只大12岁的宋美龄就想独揽大权,没想到,一向憨厚的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