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多年后,他的儿子司马亮,活成了当年曹爽的样子。司马懿多谋善

国际大碗说 2025-09-05 10:30:01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多年后,他的儿子司马亮,活成了当年曹爽的样子。司马懿多谋善断,雷霆出击,司马亮但凡有父亲一半的水平,也不至于落个被杀的下场。 司马亮是司马懿的第四个儿子,凭借着家族的势力被封为万岁亭侯,之后又升任东中郎将,晋封为广阳乡侯,仕途可谓顺风顺水。 西晋王朝建立后,司马亮作为皇室宗亲,地位更是水涨船高,被封为扶风郡王,享有一万户的食邑,同时还被任命为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成为一方军政大员。 然而,司马亮能力平平,他在军事指挥上的短板很快便暴露出来。 270年,鲜卑贵族秃发树机能发动叛乱,杀死秦州刺史胡烈,公然对抗西晋朝廷。司马亮接到平叛命令后,派遣将军刘旗、骑督敬琰率军前往镇压,可这两人却因畏惧叛军的势力,率军驻扎在原地,始终不敢前进。 晋武帝司马炎得知此事后大怒,将司马亮贬为平西将军,还下令将刘旗处死,以正军法。 由于司马亮与刘旗关系密切,他不忍心看着刘旗丧命,于是联合部下曹冏一同向晋武帝上书,请求赦免刘旗的死罪。 晋武帝念及与司马亮的叔侄亲情,同意了他的请求,免去了刘旗的死罪,但还是罢免了司马亮的官职,并削减了他的爵位和封地,以示惩戒。 不过,没过多久晋武帝便再次起用司马亮,任命他为抚军将军,让他重新回到朝堂之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亮在朝廷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先后担任太尉、录尚书事、太子太傅等重要职务,成为西晋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290年,晋武帝病重,卧床不起,朝廷大权逐渐落入外戚杨骏手中。 杨骏为了独揽朝政大权,在晋武帝面前不断进谗言,诋毁司马亮,声称司马亮有谋反之心。最终,晋武帝在杨骏的蛊惑下,任命司马亮为侍中、大司马、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让他前往许昌镇守,远离朝廷中枢,以削弱他的影响力。 但到了晋武帝病危之际,他又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于是诏让司马亮回京辅政,希望能够借助司马亮的力量制衡杨骏。 可杨骏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从中书监华皓手中将诏书索要过来,私自藏匿起来,封锁了晋武帝的这一旨意,断绝了司马亮回京的可能。 晋武帝去世后,司马亮担心杨骏会因猜忌而对自己不利,为了保全性命,他谎称自己身患重病,不肯入宫吊唁,刻意与朝廷保持距离。 后来,司马亮通过心腹得知,杨骏已经下定决心要除掉自己,以绝后患。情急之下,司马亮急忙向廷尉何勖请教应对之策。 何勖对司马亮说:“大家都对杨骏的专权不满。,为何不主动率领军队讨伐杨骏,反而要惧怕他呢?只要您一声令下,必然会有无数人响应!” 司马亮的手下也纷纷劝说他,趁着杨骏根基未稳,率领军队入宫,除掉杨骏,夺取朝政大权,以绝后患。 可司马亮却是个胆小怕事之人,没有采纳众人的建议,而是选择逃往许昌。 不久后,皇后贾南风与楚王司马玮联手发动政变,以 “谋反” 的罪名诛杀了杨骏及其党羽,成功夺取了朝廷大权。 为了稳定局势,安抚宗室和大臣,贾南风决定暂时拉拢司马亮。 不久之后,晋惠帝下旨,称司马亮晋升为太宰,与太保卫瓘一同担任辅政大臣。 然而,掌权后的司马亮,所作所为却让朝野上下大失所望。他没有吸取杨骏专权的教训,反而为了讨好朝中大臣,巩固自己的地位,在论功行赏时,赏罚极为不公。 许多在诛杀杨骏的政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甚至被排挤打压;而一些与司马亮关系亲近,但在此次事件中毫无功劳的人,却凭借着私人关系获得了丰厚的赏赐,甚至被提拔到重要职位上。 这种不公平的做法,导致大臣们对司马亮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剧。 在局势平稳后,贾南风为了擅权,决定除掉司马亮和卫瓘,她让司马玮负责动手。司马玮派遣长史公孙宏与积弩将军李肇率领军队,在深夜包围了司马亮的王府。 司马亮被外面嘈杂的喊杀声和兵器碰撞声惊醒,帐下督李龙禀报说:“外面来了大批士兵,已经包围了王府,快下令调动府中士兵进行抵抗吧!” 跟着进来的长史刘准也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肯定是是司马玮和贾南风联手策划的。我们王府中还有不少精锐士兵,人才众多,完全有足够的力量抵抗一段时间,只要我们坚持到天亮,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可此时的司马亮早已被吓得魂飞魄散,完全失去了主张,根本听不进建议,只是呆立在原地,不知所措。 最终,李肇率领士兵轻而易举地攻入王府,将司马亮抓获,旋即将其杀死。 司马亮出身显赫,是司马懿的儿子,但能力差其父亲远矣。 在面对复杂的权力争斗时,司马亮要么选择逃避退让,要么做出错误的决策,始终无法展现出一位掌权者应有的能力和魄力。 与当年的曹爽相比,司马亮甚至还要逊色几分。曹爽至少还曾经独掌朝廷大权一段时间,而司马亮在关键时刻却屡屡退缩,错失了一次又一次扭转局势的机会,最后落了一个身首异处。

0 阅读:1
国际大碗说

国际大碗说

纵横国际间,探秘全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