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宰相王铎携带家眷三百多人告老还乡,途中被土匪劫杀无一生还。而幕后的黑手

国际大碗说 2025-09-05 20:10:51

唐朝末年,宰相王铎携带家眷三百多人告老还乡,途中被土匪劫杀无一生还。而幕后的黑手,竟是一个著名的天才诗人。 王铎一行,是在路过河北的高鸡泊时出事的,一队数百人的“盗匪”突然杀出,将王铎携带的几十大车财物洗劫一空。除了几名容貌出众的侍妾被带走之外,王铎及三百多家眷、随从都倒在了血泊之中。 这桩惨案传到长安后,整个朝堂上下都为之哗然。一位堂堂的前宰相,在告老还乡途中竟然被人灭门,这是公然在打朝廷的脸面。 唐僖宗愤怒不已,下令彻查这起案件。可随着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个让人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的名字逐渐浮出水面,此人就是李山甫。 李山甫在当时的文坛上,绝对是一位炙手可热的人物。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着关西壮士持剑高歌般的豪迈,又不失文人悲天悯人般的细腻情感,其中,“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 这样的诗句,更是广泛流传,几乎人人皆知。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才名远播的诗人,竟然会是这桩灭门惨案的幕后主谋呢? 这一切的恩怨纠葛,还要从十几年前的一次科举考试说起。 李山甫一直渴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他天资聪颖,又十分勤奋刻苦,在经历了多次科举落第的挫折后,终于考中进士,眼看就要实现自己多年来的梦想。 按照唐朝的制度,进士及第之后,还需要到吏部参加 “关试”,也就是官员录用考核,只有通过考核,才能正式获得官职。 而当时负责主持这场 “关试” 的官员,正是时任吏部侍郎的王铎。 李山甫原本以为,凭借自己的才学和实力,一定能够顺利通过考核,开启自己的仕途之路。 可没想到,王铎在审阅完李山甫的考卷后,却给出了 “躁进难用” 四个字的评语。在王铎看来,李山甫的文章虽然充满才气,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这样的人难以担当大任。 可就是这简单的四个字,却断送了李山甫的仕途 。 在此之后,李山甫多次向朝廷投献自己的诗文,希望能够谋求一官半职,却因为王铎之前给出的那句评语,都未能如愿。 走投无路之下,李山甫只好离开长安,辗转于各个藩镇之间,最终投靠到了魏博节度使乐彦祯的麾下,做了一名幕僚。 李山甫将自己仕途上的所有失意、人生的坎坷与落魄,全都归咎于王铎当年给出的那句评语。 当王铎卸任宰相,带着家人还乡时,因为担心途经秦宗权部将孙儒控制的地盘会遭遇不测,特意写了一封信给魏博节度使乐彦祯,希望能够借道魏博辖区。 这封信经过辗转传递,最终送到了魏博节度使府,而负责接收信件的人,恰好就是李山甫。 当李山甫看到信上落款处 “王铎” 两个字时,积压在他心中十几年的怨恨瞬间爆发。他意识到,自己等待多年的复仇机会,终于来了。 于是,李山甫拿着这封信,匆匆去找乐彦祯。他先是绘声绘色地向乐彦祯描述了王铎的车队中,装满金银财宝的几十辆马车,勾起乐彦祯的贪念;接着,他又声泪俱下地诉说自己当年如何被王铎 “羞辱”,如何因为那句 “躁进难用” 的评语,断送了仕途,让自己多年来一直过着落魄的生活。 乐彦祯本身就是一个贪婪残暴的藩镇将领,他一听有巨额的财富可以夺取,同时又能卖李山甫一个人情,当即就拍板同意了李山甫的计划。 两人经过一番周密的密谋,最终决定将动手的地点选在地形复杂的高鸡泊, 这里不仅便于埋伏,而且事后还能将罪责推给当地活动的“盗匪” 身上。 血案发生后,唐廷虽然下令追查凶手,却根本没有能力撼动乐彦祯的势力。 当时的唐王朝,早已失去了对各个藩镇的控制能力,乐彦祯手握重兵,在魏博辖区内,他就是绝对的 “土皇帝”,朝廷甚至连公开指责他的勇气都没有,更别说对他进行惩治了。 最终,这桩震动朝野的灭门惨案,只能不了了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更多的战乱、灾祸所掩盖。 而李山甫,在策划完这场血腥的屠杀后,继续留在乐彦祯的麾下效力。 后来,乐彦祯和他的儿子发动叛乱,反抗唐廷,李山甫也参与其中,为他们出谋划策,在这场叛乱中,又有许多无辜的人死于李山甫的算计之下。 李山甫的诗作依旧在文人圈子中流传,可当人们再读到他那句 “南朝天子爱风流” 时,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他的才华与诗意,而是他那双沾满鲜血的双手,“杀人诗人” 这个骂名,也从此与他的名字紧紧地绑定在一起,再也无法分开。 关于李山甫的最终结局,说法不一,有说他在后来的藩镇混战中,被乱兵杀死;也有人说,他看到局势不对,提前带着自己搜刮来的钱财,偷偷隐居到了深山之中,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无论李山甫最终结局如何,他策划的那场发生在高鸡泊的灭门血案,都成了他一生都无法洗刷的污点。

0 阅读:0
国际大碗说

国际大碗说

纵横国际间,探秘全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