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骨子里的种地基因!”湖北男子去非洲开鞋厂,不料却很想念家乡菜,于是就建了30亩农场种菜,从来没种过地的他自学技术,雇了20多名当地人,并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种菜,从此不仅自己吃上了,还能卖到当地的中国超市,网友:种菜,是刻在我们民族基因里的能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6年,老周从广东转道而来,落脚非洲,信心满满要开一间鞋厂,干过多年外贸的他,以为只要货对路、人勤快,哪怕换个大陆,也能干出个样儿,鞋子的确卖得不错,非洲市场比他想象得还要大,客户也愿意和中国人做生意,可没想到,一日三餐成了最头疼的问题。 当地的菜市场里,卖的多是些西式蔬菜,生吃尚可,炒出来却总觉得寡淡,更别提那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菜,颜色深绿,气味浓重,入口之后却毫无滋味,老周的舌头不认这些味道,他来自湖北天门,习惯了油盐酱醋里翻腾出来的香味,洪山菜薹的清香,天门莴笋的爽脆,在他的记忆里都是带着温度的,日子一久,连做梦都梦见自己坐在家里餐桌前,热气腾腾的一盘炒青菜,筷子夹起来还带着蒸汽。 这种馋,不是简单的嘴瘾,而是对“熟悉”的一种执念,鞋厂照常运营,利润也稳定,可老周却觉得日子越过越像白开水,直到有一天,他站在空旷的工业区边上,看见一块荒着的地,脑海里冒出一个念头:干脆自己种菜。 这个念头起初像是玩笑,老周从小在城里长大,家里人没让他碰过锄头,地里事他一点不懂,他不是农民,也从没想过有一天会跟泥土打交道,但馋意太深,念头一旦扎根,就像种子落地,发芽是迟早的事。 他租下了三十亩地,地处偏僻,荒草丛生,连最基础的灌溉系统都没有,老周没有退缩,他不懂种植技术,便开始刷短视频,学习种菜的每一个步骤,从如何翻地开始,到如何挑选种子、施肥、浇水,哪怕是最基础的间苗,他也认真记笔记,白天看视频,晚上就拿着手电筒带着工人到地里实践,他的手机成了教科书,而那片荒地,成了试验田。 工人是当地的二十多个年轻人,他们对中国蔬菜一无所知,老周没有指望他们马上能上手,只是一步步地教,哪怕是怎么把地翻得够深,肥料撒得均匀,他都亲自示范,有时候浇水浇多了,他就把土扒开看看湿度;有时候菜苗太密了,他就蹲在地里一棵棵拔出多余的,韭菜被虫啃得只剩根的时候,他也不急,反而趁机研究防虫的方法。 技术不是一天练成的,尤其是在非洲这样的环境下,种菜要看天吃饭,可天不总是帮忙,刚开始种的四季豆长势喜人,却在开花的时候下了一场暴雨,花全被打落,颗粒无收,老周没气馁,继续调整种植周期,他研究当地的气候,把中国的堆肥技术与非洲的浇灌方法结合起来,用最土的方法解决最现实的问题。 慢慢地,田里有了起色,四季豆、小白菜、韭菜、空心菜,甚至连南方常见的苦瓜、丝瓜,都试种成功,蔬菜一批批地长出来,最初是自己吃,后来发现周围的中国超市和中餐馆都在为买不到中国菜发愁,于是开始小规模供货,供应一稳定,订单就跟着来了,中餐馆的老板亲自来挑货,说能在这边吃到新鲜的中国蔬菜,比节假日吃顿大餐还痛快。 老周没想到,自己一开始只是为了解馋,后来竟种出了一个产业,他的农场逐渐走上正轨,二十多个非洲工人也跟着学会了不少技术,有人学会了间苗,有人掌握了施肥节奏,甚至开始懂得判断病虫害的征兆,他们对待菜苗的眼神也变了,从最初的茫然到如今的专注,那是对“成长”的理解。 农场不大,却成了中国菜的一个窗口,许多在非洲打拼的中国人,走进超市看到熟悉的蔬菜,总要多拿几把,说是“家乡的味道”,老周听了不说话,只是笑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他知道,这些菜不只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心理的慰藉。 有人问老周,五十岁了,为啥还折腾?老周说不上来,他没什么高调的理想,也不觉得自己特别厉害,他只是觉得,人不能让胃委屈太久,种菜这事,说到底是为了能安心吃一口自己想吃的饭,至于后来能不能赚钱、能不能成事业,那是顺带的事。 如今,老周已经能熟练操作履带式旋耕机,手里拿着湿润的土壤就能判断是否该浇水,他站在田埂上,望着整齐的菜畦,那些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光,风吹过来,带着泥土和蔬菜的清香,他心里踏实,这片地,虽然不在中国,却长出了他最熟悉的味道。 信息来源:九派新闻2025年9月9日
“刻在骨子里的种地基因!”湖北男子去非洲开鞋厂,不料却很想念家乡菜,于是就建了3
青衫栀幽音
2025-09-11 21:49: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