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传来消息! 10月5日,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明确表示,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达成的合作协议已经失效。 咱们把时间倒回9月9号,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埃及开罗跟国际原子能机构签了个恢复合作的协议,同意让核查人员重新进核设施检查。 可这才过了27天,伊朗就单方面宣布这协议“失效”了,为啥呢?原来是三股压力凑一块儿,把伊朗逼得没办法了: 1.军事打击的余波:6月份的时候,美国和以色列一起空袭,把伊朗的核设施炸了个稀巴烂,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团队7月初就被迫撤走了。 2.制裁又卷土重来: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这四个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搞了个“快速恢复制裁”,结果2015年伊核协议相关的制裁在9月27号自动又开始了。 3.核查权限的争执: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扩大对伊朗那些没申报的核设施的检查范围,可伊朗死活不同意,就说“只能查已经申报的”。这信任的裂缝,制裁一重启就彻底撕开了。 阿拉格齐在记者会上说,事实证明,针对伊朗核计划,除了好好谈判,没别的办法。可话还没说完,伊朗就用行动把“合作”的面具给扯下来了。 暂停执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附加议定书,不让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人员随便行动,还加快了铀浓缩技术的研发。 这“先发制人”的策略背后,是伊朗对西方“极限施压”的最终反击。欧洲国家想用制裁逼伊朗让步,德黑兰就来个“技术突破+外交孤立”的组合拳打破僵局。 伊朗这一“掀桌”,可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以色列赶紧提高了军事警戒级别,沙特这些海湾国家也赶紧开了个安全会议。 法国和德国的外长赶紧给德黑兰打电话,想“救”伊核协议,可伊朗说“先解除制裁再谈合作”。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承认“核查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还暗示可能要启动“特别报告”程序。 站在2025年这个时间点看,伊朗“掀桌”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压力测试。西方国家用制裁大棒敲打伊朗,伊朗就用核技术突破当筹码,想在“安全需求”和“国际义务”之间找个平衡。 但这博弈的代价可太大了。对伊朗来说,加速核研发可能会招来更严厉的制裁,甚至军事打击;对国际社会来说,核不扩散体系的权威性正一点点被消磨。 更搞笑的是,美国和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制造人道主义灾难的时候,西方国家却死死盯着伊朗的核设施——这种双重标准,说不定才是协议失效的深层原因。 就像阿拉格齐说的:“当对话变成威胁,合作变成施压,我们就只能换种方式说话了。”只是这种“说话方式”的代价,最后得整个中东地区来承担。在核阴影笼罩的2025年,这场博弈还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