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福建舰不会再有第二艘了?福建舰的交付时间一拖再拖,背后反映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中国海军对下一代航母标准的深度思考。 先说说这所谓的“交付一拖再拖”,压根不是技术卡壳。2023年11月刚进系泊试验,技术团队就死磕电力系统,反复校验动力分配,光这一步就攒下了厚厚一沓数据,为后来的海试打了最扎实的底子。 到2024年5月第一次海试从长江口出去,测试航行稳不稳、通信通不通,之后的节奏更是稳得很:11月第五次、12月底第六次,寒冬腊月里特意去闯恶劣海况,就是为了考验船体和设备的耐久度。 进入2025年更密集,3月第七次专攻集成验证,5月第八次直奔南海铺阻拦网练着舰,9月第九次穿台湾海峡搞跨区训练,紧接着就在南海让预警机和战斗机完成起降,月底直接官宣弹射试验成功,歼-15T、空警-500、歼-35三型飞机全搞定了。 前前后后海试超百天,比辽宁舰、山东舰同期进度快多了,全舰状态好得很,这哪是技术不行?分明是抱着“一次性把问题摸透”的心思在细抠,每多试一次,下一代航母的路就多铺一块砖。 这就得说到它的真实定位了——典型的“过渡型”试验舰,跟当年美国的企业号核航母简直是一个路子。当年企业号作为世界首艘核动力航母,技术超前得没法说,可美军就造了一艘,转头就基于它的经验搞出了更成熟的尼米兹级。 福建舰也是这个理儿,它从一开始就不是奔着“批量生产”去的,核心任务就是把电磁弹射、舰载机适配这些关键技术给趟明白。要知道电磁弹射这东西太金贵,也太关键,怎么跟动力系统配合、不同重量的舰载机弹射时参数怎么调、高海况下稳定性怎么保证,这些都得靠实船一点点试。 福建舰这百天海试攒下的数据,比任何实验室模拟都管用,等于给下一代航母免费当了回“试验田”。要是这会儿脑子一热再造一艘一模一样的,等于花大价钱重复劳动,钱和时间都砸在已经验证过的技术上,纯属资源浪费,这可不是中国海军的风格。 更关键的是,海军的眼睛早就盯着更远的地方了,常规动力的天花板已经看得见,战略需求早变了。福建舰再能打,终究是常规动力,续航摆在那儿,真要去远海长时间部署,要么得跟着补给舰慢慢挪,要么就得频繁找港口加油,根本不够“深蓝海军”折腾的。 可核动力就不一样了,美国海军的经验摆在那儿,核反应堆几乎能做到无限续航,要是有海外基地配合,护航舰艇提前部署,航母自己能以30节的高速一路奔袭,这是常规动力想都不敢想的。 而且核动力没有那碍事的大烟囱,舰岛能做得特别小,长度可能就十几二十米,还能随便选位置放,飞行甲板一下就宽敞多了,舰载机的起飞、整备效率能提一大截。 更别说动力充沛到离谱,不光能驱动航母本身,还能给电磁炮、激光武器这些耗电大户供能,压根不会出现开着弹射器就没法满功率运转雷达的尴尬。 再看下一代的004型,那才是奔着“一流水平”去的。排水量超10万吨,四条电磁弹射器,全电推进,光这配置就比福建舰上了一个大台阶。到时候不光能装下更多歼-35、歼-15T,还能搭配攻击-11隐形无人机、更先进的电子战飞机,形成立体作战集群。 福建舰的常规动力带三台弹射器已经是极限,可004型的核动力能轻松扛住四条弹射器同时运作,再加上更合理的升降机布局,舰载机的出动效率能再上一个台阶。这么一对比就很清楚了,福建舰的使命是“验证”,004型的使命是“实战”,两者根本不是一个赛道上的东西。 说白了,福建舰就像个“技术探路者”,把该踩的坑都踩了,该攒的数据都攒了,任务完成得漂漂亮亮。现在要是再造第二艘,等于让探路者回头重走一遍老路,既没必要也不划算。 中国海军要的不是“多一艘常规动力航母”,而是“一步到位的核动力航母”,福建舰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为那艘真正的“目标舰”铺平了道路,这才是“不会再有第二艘”的根本原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