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微风]1955年,一名混血儿高考几乎全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之门外,成为石油专

[微风]1955年,一名混血儿高考几乎全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之门外,成为石油专家后,国外公司高薪挖人,他却婉言拒绝道:“给我再多的钱,我都不会离开中国!”   王德民的父亲是河北唐山人,曾到美国留学;母亲是瑞士人,这种跨国婚姻让王德民天生就是混血面孔,小时候最先学会的语言是母亲教的英语。   在那个年代,混血身份和英语母语并没给王德民带来优势,反而成了阻碍,在家里和父母用英语交流很自然,但到了外面,他听不懂老师上课讲的中文,同学们也因为他长相不同、说话听不懂而疏远他。   后来王德民意识到问题,主动求父母给他请了中文家教,经过差不多一年的努力,他终于攻克了语言难关,解决了语言问题后,他的学习天赋充分展现出来,中学时考满分是常有的事,还通过打篮球结识了不少好朋友。   1955年高考是王德民面临的一次大考验,他考出了近乎满分的成绩,数学100分,物理98分,化学96分,成绩排在全国前十。   他信心十足地填报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没想到因为家庭背景审查没通过,这两所顶尖大学都拒绝了他,最后,是第五志愿的北京石油学院录取了他。   王德民后来回忆说:“不是我选择了石油,是石油选择了我。”这句话说出了他刚开始时的无奈和被动。   但从走出大学校门开始,王德民就主动掌握了人生的方向,面对开局的被动,他通过一次次主动选择,重新掌握了人生的主导权。   毕业时,留校任教是很体面的选择,大部分同学也希望能留在北京发展,但王德民却主动申请前往当时条件极其艰苦、荒无人烟的大庆油田。   到大庆油田后,他没有住在办公室,而是搬到简陋的棚屋里,还亲自下到油井采集第一手数据,他发现国际上通用的“赫诺法”在大庆油田不适用,石油采收率很低。   他没有盲目相信权威,决定自主创新,为了看懂国外的技术资料,他还自学了俄语,只用了大约100天,他就研发出更适合大庆油田的“松辽法”,大幅提高了开采精度和石油产量。   这只是开始,他研发的“限流压裂法”,把大庆油田的石油采收率提高到40%,超过了当时国际30%的平均水平,之后,他又攻克了“化学驱三次采油”这一世界级技术难题,当时连美国都还没完全掌握这项技术。   最终王德民取得了成功,将油田采收率提升到75%,让中国在这一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他在大庆油田工作了40多年,发表了数十篇专业论文,后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信源:北京日报 他被称为“最帅院士”,87岁仍坚守科研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