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决定放弃在美国建造工厂,保命比赚钱重要,密歇根24亿美元打水漂! 国轩高科去美国投资,一开始那可是信心满满,2023年,他们高调宣布要在密歇根州砸24亿美元建厂,生产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还和州政府签了补贴协议,感觉马上就要在美国市场大展拳脚了。 可项目一推进,麻烦就来了,当地居民不干了,说这工厂有“环境风险”,还因为国轩高科是“中国背景”,各种反对声浪此起彼伏。 政策上呢,美国对中国的技术限制越来越严,供应链审查也跟紧箍咒似的,让项目寸步难行,法律纠纷更是一波接一波,从供水管道合同违约到环保审批卡壳,工厂直接被迫停工。 到了今年10月,国轩高科终于扛不住了,撤回许可申请,项目彻底黄了,这一下,密歇根州24亿美元的投资预期直接泡汤,也暴露了中企在美国投资的深层难题。 国轩高科的遭遇,可不是个例,福特汽车在肯塔基州砸了58亿美元建电池工厂,结果第二座直接“无限期推迟”。 通用汽车原计划建四座电池厂,现在也缩水成三座,美国本土企业也一样,政策变脸、成本飙升、供应链中断,三重打击一起来,谁也扛不住。 更搞笑的是,美国政府一边喊着“制造业回流”,一边又用关税壁垒、技术审查、“国家安全审查”这些手段,把中企往外推,这不就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吗?最后搞得全球产业链都乱了套。 和美国项目的烂尾比起来,国轩高科在国内可是混得风生水起,他们在内蒙古的零碳负极材料工厂,已经用上了清洁能源,屋顶光伏板转化的电,正给年产10万吨的负极材料生产线供电呢。 这种“国内稳根基、海外找机会”的策略,让中企在复杂国际环境里也能保持理性。 而且,中企的全球化步伐可没停,在摩洛哥,国轩高科投资13亿美元建的电动汽车电池超级工厂已经落地;在东南亚,“新三样”的投资也是蹭蹭往上涨,中企正用“中国+1”的策略,把部分产能转移到第三国,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国轩高科撤离美国,表面看是“保命比赚钱重要”,其实是中企在全球产业链重构里的主动选择,美国对中国的技术限制和贸易保护主义,让中企明白:光靠一个市场,风险太大,就像“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 但“转身”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中企在海外投资,还得面对文化差异、法律合规、人才短缺这些挑战,比如在东南亚,中企常遇到监管障碍和金融难题;在欧洲,环保标准和技术壁垒更是让项目推进难上加难。 不过,中企的韧性也是没话说,从内蒙古的零碳工厂到摩洛哥的超级电池厂,从东南亚的“新三样”投资到全球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中企正用行动证明:在全球产业链里,真正的“不可替代”,不是垄断资源,而是有更多选择和战略定力。 2025年的这场“撤离风波”,可能只是中企全球化路上的一个小插曲,但它给我们的启示可深了:在全球化的牌桌上,只有保持清醒、灵活应变,才能走得更远、更稳,中企,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