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末,北京大学数学系出了张超难的代数试卷。全系平均分不到20分,物理系有个学生却考了满分。消息传开,数学系的教授们都跑来看,这人是谁。
这个学生叫于敏,物理系的。他的导师张宗燧看完卷子,跟人说自己教了一辈子书,没见过这么聪明的学生
于敏1926年生在河北宁河,家里条件一般。12岁那年他差点被日本军车撞死,从此记住了做亡国奴的滋味。1944年考上北大工学院,结果父亲失业交不起学费,靠同学家长资助才上了学。
寒暑假别人回家,于敏没钱买车票,就留在学校。夏天热得受不了,他就爬到景山顶上,那里有风,能凉快点。冬天冷,他就裹着旧大衣,借着路灯的光看书。
1951年国家成立近代物理研究所,彭桓武把于敏招了进来。当时所里的人大多有留学背景,于敏是个例外,从来没出过国。但他自学能力强,看文献看得快,很快就写出了几篇重要论文。
1957年日本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来中国访问,见到于敏后很惊讶。他没想到没出过国的中国学者,能做出这么高水平的研究。从那以后,于敏就有了个外号叫“国产土专家1号”。
1961年冬天,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说国家要搞氢弹,需要他去做这个研究,但得隐姓埋名,家人都不能说。于敏想了想,说那就干吧。
当时中国对氢弹一无所知,美国苏联技术封锁得严严实实。于敏带着团队去上海,开始了“百日会战”。国内只有一台5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还得用来算原子弹,他们就用算盘。
于敏每天埋在一堆数据里,靠物理直觉找规律。别人看着像天书的数字,他能看出门道。经过无数次推算,他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氢弹构型。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升上天空。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6年多,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氢弹一开始就实现了小型化。这个“于敏构型”让外国专家很吃惊,因为他们都是先做大的,再慢慢改小。中国直接跳过了那个阶段。
这份荣耀背后是30年的隐姓埋名,于敏常年待在西北戈壁滩,吃的馒头掺着沙子,喝的水又苦又碱。冬天零下三十度,他还在外面工作,三次累到休克差点死了。
1986年,于敏去医院看邓稼先。邓稼先得了直肠癌晚期,两个人在病房里写了份建议书,说中国必须赶在1996年全球禁止核试验之前,完成几个关键试验。不然以后就没机会了。
2014年,89岁的于敏坐着轮椅去领国家最高科技奖。他头发已经白了,人也瘦了,但说话还是很坚定。他说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没什么好讲的。
于敏的妻子孙玉芹2012年去世,他晚年最愧疚的就是这个,常常翻着妻子的照片掉眼泪。他长年在外,家里的事全是妻子一个人扛,孩子也是她带大的。
有人问于敏后不后悔,他说不后悔。他说自己赞成全世界禁止核武器,但中国不能没有。中华民族不欺负人,但也绝不能被人欺负。
于敏从来不把自己当英雄,别人夸他是天才,他说只是运气好,正好国家需要。他92岁还坐轮椅去开会,讨论核武器的事。有人劝他休息,他说还能干就多干点。
于敏一生没出过国,也没留过学。他的所有知识都是自学的,所有成就都是在国内完成的。这让很多人意外,原来不出国也能做出世界级的成果。
从1961年接受任务,到1988年公开身份,于敏隐姓埋名了将近30年。这30年里他的名字不能出现在任何论文上,不能接受任何采访,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现在回头看,于敏那一代人确实不容易。他们放弃了个人的名利,放弃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就为了给国家造出核武器。这些人大多默默无闻,直到很多年后才被人知道。
于敏2019年去世,享年93岁。他走的时候很安详,没有什么遗憾。他这辈子想做的事都做了,该尽的责任都尽了。
有人说于敏是天才,有人说他是英雄。其实他就是个普通人,只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站了出来。他用一辈子的时间,做了一件对国家很重要的事。这就够了。
信源:澎湃新闻《30年“隐身”为国铸氢盾的“国产土专家1号”,于敏》
科技日报《于敏与氢弹构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