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表示,真正的新加坡人要认清一个事实,新加坡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华人占多数而已,必须明白这一点。新加坡从骨子里面是亲西方,亲美的,就不可能是华人国家。 新加坡的族群构成很复杂,有来自东南亚各地的民族,但由于历史和移民的因素,华人始终在总人口中占比最大。 如果国家只突出华人认同,马来人、印度人以及其他族群很容易感觉被忽略,这势必会为国家埋下分裂的隐患。 新加坡没有走华人统治的老路,而是选择把自己的身份做成“大家庭”,所以早早就将英语变成官方语言,让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紧邻马来西亚和印尼,地理本就敏感。如果一不小心把自己塑造成“华人专属”,很容易让周围国家心生戒备,新加坡不愿意冒这个险,所以连文化政策和外交的定位都拿捏得很细。 关掉南洋大学,用英语教学,不是要抛弃老祖宗,而是出于生存考量。只要用英语,国家内部容易团结,外部也不会被贴上“只为华人服务”的标签,反倒能在全球舞台上站得更稳。 当安全成了最重要的课题,新加坡选择了和美国合作。让美军基地进驻,就是要告诉外界,有了大国在身后撑腰,别人想来找事会掂量掂量。 但与此同时,新加坡又不想和中国闹僵,毕竟经济要发展,谁也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和投资。表面看新加坡左右逢源,其实背后是不得不的两难。 亲美是为了安全,亲华是为了经济,夹在中间只能左右权衡,否则轻易表明态度不但会得罪一方,反倒让自己陷入被动。 李显龙的言论并不是空穴来风,他只是把新加坡的真实处境和无奈讲了出来。要想国内其他民族都认同新加坡,就得放下对某种血统的执着。 不管家里讲什么语言,外面大家一起说英语,生活才更方便。华人的传统可以继续在家里传承,但学校和社会却要有一把国际的尺子。 如果新加坡太过强调自己是华人国家,马来西亚和印尼肯定会起疑心,甚至有可能重新审视和新加坡的关系,就连贸易和安全合作也可能受到影响。 新加坡小到不能自恃孤胆,只能在指定的规则里寻找最大利益。如果能够灵活一些,安全和发展还能两手都抓,这样的选择虽无奈,却保住了国家的根本利益。 新加坡走的这条路,表面上看需要很多妥协,有人会觉得文化遗产被稀释了。可真要比起邻里关系的紧张、经济崩盘或者社会的动荡,眼下这份安稳其实来之不易。 老百姓虽然偶尔觉得心里缺点什么,但一想到每天可以安安稳稳生活,大多数人还是能想明白这个道理。 李显龙的话像是一种现实的提醒,国家不是某一个民族的专属舞台,而更像是一张不断要和现实较劲的考卷。在这种小国环境下,放下执念,拥抱变化,也许才是生存下去的真正答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