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年我女同学高考落榜,回高一复读两年,后来考上医学院,现在成了三甲医院的心脑血管专家,还是硕导。 那时候高考金贵得很,落榜基本就意味着跟 “铁饭碗” 没关系了。她落榜那天,背着书包从县城考点回来,刚进村子就听见有人嚼舌根,说 “女孩子家读那么多书没用,早晚得嫁人,这钱算是白花了”。她爹妈也愁,晚上坐在炕头跟她商量,说邻村有家织布厂招人,一个月能挣十二块,不如先去上班,以后再找个好人家。她没应声,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对着墙上贴的 “高考倒计时” 纸条掉眼泪,第二天一早红着眼睛跟爹妈说:“我想再读两年,从高一重新念,肯定能考上。” 爹妈拗不过她,只能找校长说情。校长一开始不同意,说复读生名额紧,而且她要从高一读,比同班同学大两岁,怕影响其他学生。她就每天放学堵在校长办公室门口,帮着打扫卫生、整理教案,校长看她实在执着,最后松了口。进了教室,确实有人背后议论,说 “老姑娘还来跟我们抢名额”,她假装没听见,把所有时间都砸在学习上。那时候没有辅导资料,她就把课本上的知识点抄在小本子上,走路、吃饭都拿着看;数学不好,就每天放学留在教室,用粉笔在黑板上反复算题,直到天黑得看不见才回家。 第一年复读,她模拟考成绩总在分数线边缘晃,爹妈又开始劝她放弃,说 “实在不行就去织布厂,咱不遭这罪了”。她没听,反而更拼了。冬天教室里没有炉子,她就揣个热水袋,手冻得握不住笔,就搓搓手接着写;夏天蚊子多,她就在灯下放盆肥皂水,一边赶蚊子一边背单词。有次她得了重感冒,发烧到 39 度,还是硬撑着去考试,结果成绩掉了一大截,班主任找她谈话,说 “要不咱把目标放低点儿,考个师专也行”,她摇头说 “我就想考医学院,想当医生”。 第二年,她遇到个好老师 —— 教生物的李老师。李老师知道她想考医学院,就把自己珍藏的解剖学笔记借她看,还利用周末给她补生物课。有次讲心脏结构,李老师怕她听不懂,特意用硬纸板做了个心脏模型,一点点指给她看 “这是左心室,这是主动脉,血液从这儿流出去”。她记在心里,晚上回家就照着模型画,画了几十张,直到闭着眼睛都能说出心脏的每一个部位。高考前最后一次模拟考,她考了全班第三,超过医学院分数线二十分,校长在全校大会上表扬她,说 “这就是不服输的劲头”。 考上医学院那天,她拿着通知书在村口哭了半天,那些曾经议论她的人,现在都凑过来夸 “这孩子有出息”。医学院的课比高中还难,解剖课第一次见尸体,她吓得腿软,可一想到自己要当医生,就咬着牙跟着老师学,晚上还去解剖室复习,把每个器官的位置、功能背得滚瓜烂熟。实习的时候分到心内科,带教老师特别严,有次一个病人突发心梗,她没及时判断出来,被老师骂了一顿:“你多耽误一秒,病人就多一分危险!” 从那以后,她每天下班都留在科室,把当天的病例整理出来,对着教材琢磨,遇到不懂的就记在本子上,第二天问老师,不到半年就能独立处理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了。 工作后她被分到市里的三甲医院,一开始在普通科室,后来因为对心脑血管疾病研究深入,调到了心脑血管科。有一年来了个八十岁的老爷子,同时有高血压、糖尿病,还突发了脑梗塞,手术风险极高,科里的老医生都不敢接。她翻了一晚上国内外文献,又跟麻醉科、重症科的医生反复讨论,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手术做了六个小时,她从手术室出来时,后背的手术服全湿透了,家属冲过来给她磕头,说 “医生,您救了我爸的命”。这台手术让她在医院出了名,后来又接了好几个疑难病例,都成功了,慢慢成了科里的专家,还开始带硕士研究生。 她带学生特别负责,学生第一次上手术台紧张,她就站在旁边指导,说 “别怕,按平时练的来,我在这儿呢”;学生写论文遇到瓶颈,她就陪着一起查资料,帮着改框架。有个学生后来也成了心脑血管科的骨干,逢人就说 “我老师当年教我的,不只是医术,还有不服输的劲儿”。现在她快六十了,还没退休,每周出门诊,有时候病人多,中午都顾不上吃饭,同事劝她歇会儿,她说 “病人来一趟不容易,多帮一个是一个”。前阵子我去医院看朋友,还碰到她,穿着白大褂,头发里有几根白丝,正跟年轻医生讨论病例,旁边的病人围着她,眼里全是信任。想起当年她在村口哭着说要复读的样子,真觉得这一路的苦,都化成了值得 —— 她不仅圆了自己的梦,还救了无数人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