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满脸大胡子的印度三哥指着中国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流感叹说: “在中国待了这么多天以后,我终于明白了我们印度人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印度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他们在1970年代和我们一起起步的,同样的人口,他们也曾经饿死过,他们没有食物,很多人都是从那种日子里熬过来的,而我们印度现在还是这样活着,而中国现在简直疯了,他们正在利用科技,疯狂的迈向下一个层次,疯狂的进步!” 先得承认,1970 年的时候,中印确实站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都是人口大国,都刚从战乱和贫困里缓过点劲来,甚至中国因为特殊历史时期,日子过得比印度还紧巴。但短短几十年过去,中国 GDP 冲到 18.74 万亿美元,印度只有 3.91 万亿,前者几乎是后者的五倍,这差距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三哥说 “思维方式”,这话听着虚,实则全是实打实的差别。中国的思维里,最核心的是 “务实”,不玩虚的,认准了 “根基” 二字死磕。 教育这根基,中国选的是 “自下而上” 的笨办法,先把最基础的识字扫盲抓到底。建国初期中国文盲率超过 80%,那时候就开始铆劲推基础教育,60 到 80 年代重心转去抓中等教育,后来才慢慢侧重高等教育。印度正好反过来,一门心思先搞精英教育,延续了殖民地时期服务上层的传统,直到 1990 年才想起要普及小学,2009 年才搞义务教育,比中国晚了近 25 年。 这操作直接导致两个结果,2018 年中国文盲率降到 5%,印度还挂着 29%,女性文盲率更是高达 38%。更关键的是学科方向,中国高校近半学生学工程、计算机这些硬核专业,职校生在中高等教育里占四分之一,印度却有 60% 学生读文科,职校生才 2%。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劳动力质量,2018 年印度 20 到 60 岁成年人里 40% 不工作,中国只有 23%,大量印度人因为没文化被困在低效率的农业里,而中国早就靠着高素质劳动力撑起了制造业。 基础设施这根基,中国是抱着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的心思死磕。上世纪 50 年代就开始大规模修水利,不像印度 70 年代也砸钱搞水利,却连大坝维护都做不好,马哈拉施特拉邦一座大坝溃堤,官员居然说是螃蟹闹的。中国修三峡大坝前,光论证研究就搞了好几年,把上下游地质、防洪压力全算清楚,建成后既能发电又能灌溉。 交通更是如此,现在中国高铁里程随便拉出来都能碾压印度,高速公路织成网,就连偏远山村都能通公路。印度直到 2023 年通电率才 99.5%,看着和中国的 100% 差不多,但背后是大量地区电压不稳、频繁停电。卫生设施更不用提,2022 年中国 67% 人口能用安全卫生设施,印度才 52%,这些看似琐碎的基建差距,实则堵死了印度快速发展的通道。 工业体系这根基,中国是从一砖一瓦搭起来的。早早就认准钢铁、电力这些核心行业死磕,2024 年中国粗钢产量 100509.1 万吨,印度才 13000 万吨,连零头都不够。这种差距不是突然出现的,中国从建国初期就抓重工业,慢慢延伸出完整的产业链,小到螺丝钉大到芯片,都能自己造。 印度却把精力放在了软件外包这些见效快的领域,成了 “世界办公室”,但制造业一直没起来,连日常用的家电都要依赖进口。这背后还是人才结构的问题,中国工科人才源源不断,印度却培养了大量文科和商科学生,60% 的高校毕业生扎堆社会科学,工程专业毕业生还不到 5%。 民生保障这根基,中国是盯着最基本的 “吃饭”“脱贫” 问题下手。当年刚解决温饱就推广杂交水稻,把粮食产量一步步提上来,现在再也不用怕饿肚子。印度耕地比中国还多,却因为水利不行、技术落后,粮食问题一直没解决好,2022 年还有 5.3% 的人口生活在每天 3 美元的贫困线以下,中国这一比例已经是 0。 出生预期寿命也能说明问题,2023 年中国是 78 岁,印度 6 岁的差距里,藏着医疗、卫生、饮食等方方面面的根基差距。中国搞脱贫攻坚,不是喊口号,而是实打实修路、建厂、培训技能,把贫困人口拉进发展的轨道里。印度却让教育不平等加剧了贫富差距,25% 的工资不平等都源于教育差距,而中国只有 2%-12%,这种根基上的裂痕,让发展的成果很难惠及普通人。 中国的务实还体现在政策的连续性上,从五年计划到乡村振兴,认准的方向能一抓几十年。印度却常常政策摇摆,今天想修大坝,明天又砍预算,工程建到一半就搁置,贪腐问题还掏空了基建资金。中国花几十年扫盲、修水利、建工厂,这些事在当时看不出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要付出巨大代价,但正是这些死磕根基的操作,才攒下了后来狂奔的资本。 印度总想找捷径,跳过基础直接抓精英、搞服务,结果精英人才全跑到硅谷,国内剩下大量没文化、没技能的劳动力,想发展制造业没人,想搞基建没规划,只能在原地打转。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