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国家的一大损失!”2000年,山东有一神童,短短的2天便念完小学,10岁那年参

“国家的一大损失!”2000年,山东有一神童,短短的2天便念完小学,10岁那年参加高考,考出了566的高分,但他却只读了1年大学,就嫌弃太简单回家了,如此的奇人令人好奇之余,又感到十分质疑,究竟是觉得大学太简单,还是被打回原形了! 苏刘溢的早慧,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他出生在山东泰安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工厂职工,没什么特殊的教育背景,却在他1岁多的时候发现了异常——别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苏刘溢已经能指着绘本念出简单的汉字; 3岁时,他拿着计算器自己琢磨,竟能算出三位数的加减乘除,连幼儿园老师都惊得直夸“这孩子脑子跟装了小算盘似的”。 所谓“2天念完小学”,其实是大家对他跳级经历的简化说法。6岁那年,苏刘溢跟着邻居家孩子去小学门口玩,趴在窗户上听了两节课,回家就跟父母说“老师讲的我都懂”。 父母半信半疑带他去学校测试,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数学卷,他花了半天时间全做完,正确率超过90%。校长没见过这么离谱的孩子,最后特例让他直接跳级进了初中,这才有了“2天小学”的说法。 初中和高中的日子,苏刘溢依旧是“异类”。6岁上初中,坐在教室里比同桌矮大半个头,上课却永远坐第一排,老师提问他总能第一个举手,数学、物理公式背得比课本还熟。 8岁升高中时,学校特意安排他进了重点班,怕他跟不上进度,结果第一次月考,他就考了全班第五,数学还拿了满分。 同学都把他当“小神童”,下课围着问他解题技巧,他却只会挠着头说“就是顺着想就出来了”,简单得像在说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10岁那年,苏刘溢突然跟父母说“想考大学”。这话把父母吓了一跳,觉得他太小,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怎么去读大学。 可苏刘溢认准了就不松口,每天放学回家,除了完成高中作业,还会抱着大学的基础数学课本啃,遇到不懂的就上网查资料,实在弄不明白才问高中老师。 高考报名时,当地教育局还特意开会讨论,最后特批他以“社会考生”身份参考。考试那几天,妈妈全程陪着他,怕他坐不住,结果他每场都提前半小时交卷,出来还跟妈妈说“题不难,就是有点累”。 566分的成绩出来时,整个泰安都炸了——10岁孩子考出超过山东当年二本线的分数,这在全国都少见。 好几所大学都抛来橄榄枝,最后苏刘溢选了南方科技大学,因为这所学校愿意为他量身定制课程,不用跟其他学生一起上基础课。 刚入学时,他确实没让人失望,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的考试成绩都排在年级前10%,教授们都夸他“天赋百年难遇”。 可问题很快就暴露了。苏刘溢毕竟才10岁,生活上完全不能自理,衣服脏了不会洗,食堂打饭不知道怎么选菜,甚至晚上睡觉还会踢被子,得靠同宿舍的学长帮忙掖被角。 更难的是社交,同学都比他大七八岁,聊的话题不是考研就是实习,他插不上话,只能躲在宿舍里玩积木。 课程上的“简单”,其实也掺杂着他的无奈——虽然知识能跟上,但老师讲的案例、同学间的讨论,都需要生活阅历支撑,这些他根本没有,时间久了,他觉得上课像“听天书里的故事”,越来越没兴趣。 父母来看他时,发现孩子瘦了一圈,眼神也没以前亮了,才知道他在学校过得有多难。苏刘溢跟父母说“不想读了,这里不好玩”,父母没骂他,也没逼他坚持,只是跟学校商量后,带着他回了家。 很多人说他“被打回原形”,其实没人知道,回家后的苏刘溢,反而找回了笑容——他跟着妈妈学做饭,跟着爸爸修家电,还自己报了编程班,每天过得充实又开心。 后来的苏刘溢,没再走“神童”的捷径。16岁那年,他再次参加高考,这次考进了一所普通理工大学,选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机专业。 大学四年,他跟其他同学一样,住宿舍、泡图书馆、参加社团活动,再也没人把他当“特殊人物”。毕业后,他进了一家IT公司做研发,凭着扎实的技术,很快成了团队里的骨干。 苏刘溢的故事,从来不是“天才陨落”的剧本,而是给所有人提了个醒:神童也是孩子,他们需要的不是“拔苗助长”的夸赞,而是符合年龄的成长节奏。 智力上的超前,不代表身心发展也能跟上,强行把孩子塞进不属于他的环境,再高的天赋也会被消磨。真正的“不浪费天赋”,是让他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既能发挥优势,也能享受正常的成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