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揭示英国对华扭曲心态。美国媒体梳理了最近一段时间中英在各领域的交锋,得出的结论是,英国在对华政策方面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困境。他们一边把中国视为威胁,却又渴望成为中国的贸易伙伴。 说白了,英国现在这套玩法,就是一边喊着中国是安全隐患,一边还死死盯着中国市场想多拉点生意。这种两头堵的路子,让人看着都觉得别扭。拿2025年这半年多的事儿来说,中英在间谍指控、使馆审批、能源贸易上折腾得够呛,美国媒体抓着这些点,总结出英国政府在经济压力和国家安全间摇摆不定,简直是自找麻烦。毕竟,英国经济还没缓过劲儿来,中国是它第五大贸易伙伴,去年贸易额占总量的不小一块。要是真铁了心把中国当敌人,经济上得先扛不住。 先说说那桩间谍案子,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直接把英国对华政策的疙瘩给戳破了。2025年10月初,英国检察部门突然撤了对两名英国男子的间谍指控,这俩人本来被控在议会为中国从事间谍活动。检察官的理由是,政府在起诉指南里没把中国明确列为“威胁国家”,导致证据链没法完整立住案。结果呢,MI5局长肯·麦卡尔蒂姆直言,中国对英国的间谍行动是“大规模的”,威胁到经济繁荣和民主机构完整性。他在议会听证会上强调,中国的情报操作每天都在发生,从黑客攻击议员邮箱到渗透关键行业,无所不用其极。这话一出,保守党那边立马炸锅,指责斯塔默政府对华太软,宁可牺牲国家安全换取贸易机会。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就直戳要害,说这案子崩盘暴露了英国政府在定义中国威胁上的含糊其辞,明明情报机构天天喊狼来了,可政策层面却拖拖拉拉,生怕得罪潜在投资方。 这案子撤了之后,斯塔默赶紧补救,10月16日公开了关键证人陈述,包括一名高级官员的证词,试图平息舆论。但BBC的分析指出,这么做反而冒出更多疑问,比如为什么政府在起诉前没及时更新指南?为什么不早点把中国列为正式威胁?美国媒体像日本时报也跟进报道,说这事儿让中英关系雪上加霜,斯塔默本想低调处理对华事务,结果间谍案一闹,国内反对派借机攻击,国际上也让人觉得英国在安全问题上没底气。想想看,英国情报部门去年就曝光中国试图入侵议员邮件,今年又来这么一出,安全威胁摆在那儿,可政府行动总慢半拍,难怪被批成“无能的乱摊子”。 再看中国驻英使馆审批这档子事儿,简直是矛盾心态的活样本。2025年10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警告,如果英国不批准伦敦皇家铸币厂旧址的新使馆项目,将面临“后果”。这项目拖了好几年,本来是伦敦规划委员会在卡脖子,说建筑规模太大,可能影响周边安全和信号干扰。斯塔默政府上台后,本想借机缓和关系,推动审批,但国内鹰派议员跳出来反对,说这等于给中国在伦敦安个情报窝点。彭博社报道,斯塔默10月28日在采访中硬气表态,不会因为中国压力就改变程序,得按标准走。但与此同时,英国商务部还在积极拉中国投资,财政大臣雷切尔·里夫斯1月份访华时,就谈了加强经济合作的打算。卫报的独家爆料更狠,说如果斯塔默提前给中国许诺,这审批可能违法,涉嫌“预定结果”。结果呢?审批还在拖,英国既想用使馆项目换取中国在贸易上的让步,又怕被指责对华通融。查塔姆研究所的报告直言,这种摇摆让英国的国家利益悬在半空,安全审查形同虚设,经济机会又抓不住。 能源贸易上,中英的摩擦也挺有代表性。2025年10月28日,斯塔默在采访中公开要求中国停止从俄罗斯买石油,说这是为了维护全球能源供应链稳定,顺带给乌克兰问题施压。中国驻英使馆第二天就回击,强调会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不会接受无端指责。全球时报的报道指出,这话一出,中国企业已经在评估对英投资的风险。英国这边呢?一边喊停石油进口,一边还指望中国继续买英国的电动车和绿色科技产品。路透社分析,英国经济复苏慢,通胀高企,中国市场是救命稻草,可安全顾虑又让合作磕磕绊绊。拿数据来说,2024年中英贸易额超1000亿英镑,中国是英国农产品和高端制造的大买家,但间谍和能源这些事儿一搅和,投资信心就打折了。美国媒体像经济学人杂志在10月14日的文章里说,英国的经济弱势是根源,中国贸易份额虽不大,但对特定行业如汽车和金融至关重要。要是真跟中国闹僵,英国自己先疼。 这些事件串起来看,英国对华政策的扭曲不是一天炼成的。查塔姆研究所7月份的论文就点明,英国需要在中美竞争中找准位子,可工党上台后做的全面审计报告,表面上定了“合作、竞争、挑战”的框架,实际执行起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斯塔默想学拜登的“去风险”策略,不脱钩但加强审查,可国内保守党和情报界不买账,总觉得太温和。南华早报的专题报道中英关系,提到英国在人权和香港问题上还老爱发声,2025年上半年又批中国在新疆的政策,这让贸易谈判多出层层障碍。结果,英国企业抱怨投资环境不确定,中国那边也觉得英国不靠谱,双边投资额比前几年缩水了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