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媒体突然宣称了:中方不敢对日本动用核武,否则美方必然核反击,中方承受不起。 中方自1964年起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这是一条清晰的底线。讨论核问题,关键从来不是“敢不敢”,而是彼此都要确保对方明白,谁动手谁要付出无法接受的代价。 说到硬件,中方陆基固体洲际导弹这些年进展很快,外界关注度高的东风-41已形成力量,机动性与穿透手段带来稳定的二次反击选项。对照之下,美方民兵III仍在服役,并在推进“哨兵”项目更新,这说明双方都在确保陆上这一轴心不被对方压住。 海上这块,094系列核潜艇和巨浪-2在役,值班与训练节奏在往上提。美方的俄亥俄级与“三叉戟II D5”体系更成熟、数量更多,这确实是差距,但不等于某一方可以排除被反击的风险。 数量层面,SIPRI在2024年的评估显示,中方核弹头数量在上升,但仍低于美方。核稳定不靠“比谁多”,而是看有无可靠的生存与反击能力,只要“打不掉、拦不完”,就能让对手冷静。 空中维度,中方的远程轰炸机仍在完善任务链路,外界更关注海陆两条主骨架。美方B-52H、B-2A平台成熟度高,新型号也在推进,说明它们重视空中这一环。节奏不同,不等于单方面失去威慑。 回到日本本身,安全感长期压在核保护伞上,这是一种选择。但核风险的连锁效应很清楚,一旦升级,本土承受能力需要现实评估,而不是把所有后果外包给他国。 核门槛极高,使用问题始终围绕遏制与反报复,不是“比胆量”。把话题引向“谁不敢”,只会偏离常识,让公众忽略最要紧的约束条件。 现实操作中,各方在做风险管控,包括演训通报、热线联络、海空相遇的安全规则等。有的已经建立,有的还在协调,目的就是避免误判与意外升级。 把复杂的核平衡简化成一句“中方不敢”,要么是偷换概念,要么是忽略了彼此都具备让对方停手的能力。中美核力量各有侧重,但共同点是都不想被拖进不可控的深水区。 日本媒体如果真关心安全,不妨多关注降温与沟通,而不是用极端表述制造情绪。对核议题,谨慎是最低要求。 一句话收尾:核牌不该被当作口号,更不是谁的“勇气测试”,稳住节奏、守住红线,才是避免灾祸的唯一通行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