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事儿挺让人心里不是滋味——某三甲医院的儿科医生,因为医院降薪,每个月到手工资少了一大截,没办法,只能下班后去送外卖补贴家用。这事儿被媒体报道后,网上炸开了锅,有人觉得医生送外卖是“不务正业”,也有人心疼医生不容易,说“连医生都养不活自己,这社会怎么了?”其实这事儿背后,藏着太多值得琢磨的东西。 先说说这位医生的处境。他原本是医院里的骨干,每天接诊几十个孩子,忙得连口水都喝不上。可到了2025年5月,科室接诊的患儿数量少了约20%,比去年这时候冷清了不少。江医生所在的城市出生率虽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但跟十年前比,新生儿数量还是少了三成多。更麻烦的是,当地医保对常见病的支付额度也降低了,科室收治一个患儿能拿到的钱变少了。 科室收入一降,医生们的工资也跟着缩水,工资直接砍掉三分之一,房贷、孩子学费、老人医药费……哪样不要钱?他试过找兼职,可医生这个职业,时间都被病人占满了,哪有空干别的?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下班后披上外卖服,骑着电动车满街跑。有次他送餐到小区,正好被邻居认出,对方当场就愣住了:“江医生,您怎么送外卖了?”他只能尴尬地笑笑,说“没办法,生活所迫啊”。这种辛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 这事儿一报道,网上又炸开了锅。有人觉得医生送外卖是“不务正业”,说“连医生都养不活自己,这社会怎么了?”可仔细想想,这事儿真不能全怪医生。患儿数量减少,医保支付额度降低,科室收入下降,这些都是大环境的问题。医生也是人,也要吃饭、养家、还房贷,如果医院能给出合理的工资,谁愿意去风吹日晒地送外卖?更讽刺的是,那些骂医生“不务正业”的人,可能自己连挂号都挂不上,还嫌医生“服务态度不好”。这种双重标准,实在让人心寒。 其实类似的事儿早不是第一次了。之前有护士辞职去摆摊,有医生开网店卖药,甚至还有医生去工地搬砖。这些新闻背后,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医疗行业的待遇,到底怎么了?医生培养周期长、工作强度大、责任重,可收入却远不如想象中高。尤其是儿科医生,本来就缺口大,现在连工资都保障不了,谁还愿意干?长此以往,最终吃亏的还是老百姓——孩子生病了,找不到医生;医生累垮了,医院人手不够,到头来还是病人遭罪。 这事儿最让人难受的,是它暴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当社会对医生的尊重只停留在嘴上,当“白衣天使”的光环换不来体面的生活,谁还愿意为这份职业付出?医生不是神,他们也会累、会饿、会为钱发愁。如果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谁还能安心看病?与其骂医生“不务正业”,不如想想怎么提高医疗行业的待遇,怎么让医生有尊严地工作。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医生送外卖是“不务正业”吗?如果医院给你降薪,你会怎么选择?评论区聊聊,你的每一句话,可能都在改变这个行业的未来。 (事件来源:回忆如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