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明明比中国先加入WTO,为什么印度没有飞速崛起?说白了,其实西方国家早就想往印度这边投资了,但是三星已经给国际公司打了样,就算安分守己的做生意,也要被莫迪政府狠狠地罚一笔,更不用说中国企业遇到的种种阻挠了。 印度加入WTO那会儿,全球贸易正热火朝天,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口大国能借东风起飞。西方企业一看,机会来了,美国的科技公司、欧洲的制药厂,蜂拥而至,盯着印度低成本劳动力、市场潜力大。 新世纪初,外资承诺额翻了好几倍,汽车电子项目批得飞起。英国媒体还大吹特吹,说印度奇迹要来了,港口集装箱堆得老高。可现实呢,经济增长率老在6%晃悠,从没冲上两位数。 政策不稳是头号杀手,莫迪上台后,为护本土企业,规则说变就变,外资审批从几天拖成几个月,投资者算盘打一半就得推倒重来。土地征用更麻烦,法庭纠纷不断,项目一搁几年。 基础设施跟不上,公路坑坑洼洼,电力断断续续,运货卡车排长队,原材料晚到一周正常事儿。劳动力多没错,但教育水平低,大多只能干低端活,高端制造缺人手,培训还得花时间。 结果,外资实际落地不到一半,厂房建一半扔那儿,钱转去越南泰国去了。印度本有机会大干一场,可这些坎儿让外资望而却步,中国入世后稳扎稳打,外资享国民待遇,产业链齐全,劳动力素质年年升,这差距就拉开了。 相比中国,印度缺那份政策连续性,中国入世后开门迎客,一视同仁,沿海园区建得飞快,物流电力稳当,吸引外资源源不断。印度要追,得先稳政策,少随意干预。基建补课,路电网齐全。技能培训推起来,工人竞争力强。 只有这样,外资才安心扎根,带动经济跃进。长远看,顺应全球化大势,印度才能不掉队。可现在,这些问题让西方投资者犹豫再三,钱袋子捂得紧。 三星这事儿给国际公司敲了警钟。这韩国巨头在印度耕耘多年,缴税雇人,安分守己,手机产量从百万窜到亿级。诺伊达工厂推动本地手机业,本想低调赚钱,谁知2022年税务局以转移定价违规开出172亿卢比罚单,等于季度利润三分之一。 账本一查就罚,闹得沸沸扬扬。到了2025年3月,印度当局又下狠手,要三星缴446亿卢比税款加等额罚金,总计5200万美元。七名高管各罚6950万美元,法庭文件指进口电信设备分类错,三星辩称其他公司也这么干,却不顶用。 高管护照被扣,文件查个底朝天。这罚单让三星措手不及,影响运营。印度税务环境这么严苛,就算守规矩也难逃一劫。莫迪政府为护本土,审查层层加码,外资企业缩产能,迁生产线。本地化率升了,效率却祭天。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在中国本土享稳定政策,没这些突袭。印度外资流入占GDP从1.7%降到0.5%,欢迎口号喊响,实际壁垒高。这让西方公司学乖了,投资前三思。 中国企业在印度遭的罪更重。2020年6月边境摩擦后,印度政府以安全为由,封杀59款中国App,用户一夜黑屏,服务器断线,业务全停。小米Vivo响应印度制造,在浦那钦奈建厂,雇两千人,采购辐射周边。 可从2020年7月,税务调查接二连三,进口关税质疑定价,罚款单拉长。2022年,小米资金冻结,Vivo高管机场被拦,文件查护照延期。2023年,太阳能中国企业中招,罚单数十亿卢比。 中国企业本想深耕印度市场,带就业促发展,却遇层层阻挠。这对比中国对外资一视同仁的政策,印度小家子气。长远,印度需透明治理,少干预,才能吸引更多外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