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京晨报
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办公室内发生暖心一幕:北京闻达敏斯物业公司的柏经理向该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谢剑锋主任医师送上一面写着“救命恩情永铭记危难时刻显真情”的锦旗,以此感谢正巧路过的谢剑锋主任第一时间出手,成功挽救了该公司执勤的突发心脏骤停保安师傅的生命。
执勤保安心脏骤停突然倒地
11月10日早晨,南京市鼓楼区丁家桥路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正在执勤的保安李师傅突发心脏骤停倒地,危急时刻,上班途经此地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谢剑锋主任医师立即冲上前去对该保安进行了“教科书式”的抢救,以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交织的壮举,为患者抢回了生的希望。
当天早晨7点47分左右,谢剑锋打车到达丁家桥路,“我刚一下车,就看到不远处正在执勤的保安突然倒地。”谢剑锋回忆说,出于医者本能,他迅速将随身物品扔到地上,快速冲到患者身旁,立即开始对保安师傅进行施救。
“患者没有意识,呼吸心脏骤停。”谢剑锋迅速作出判断,一方面呼喊周围人员报警,同时立刻对其实施心肺复苏抢救。“1、2、3……”胸外按压时,有不少人相继围观了过来,谢剑锋表明自己医生身份后,让大家一起帮忙。在现场有限的条件下,抢救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谢剑锋跪在坚硬的马路上,一刻不停地做着胸外按压;一名路过的东南大学医学院专硕研究生毕铭泽快速跑上前帮忙,和谢剑锋主任一起轮换,保证按压不会停下;路人主动维持秩序,确保环境安全……
持续一分多钟的不间断按压创造奇迹:李师傅很快恢复了心跳,意识也逐渐苏醒,但谢剑锋仍然蹲守在他身旁,观察并询问其身体情况。几分钟后,110警车抵达现场,谢剑锋仔细交代毕铭泽将其护送至就近的中大医院急诊医学科进行进一步排查和观察。
成功抢救印证“黄金4分钟”急救定律
看着李师傅上了警车安全驶向医院,谢剑锋才拎起扔在地上的双肩包和早点,赶赴单位上班,同时通知中大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马绍磊、护士长毛进等人员做好接诊准备。当日上午8点左右,李师傅在警察和毕铭泽的陪同下赶到中大医院急诊医学科,马绍磊主任和毛进护士长将其接入急诊抢救室,进行全面排查和观察,经过系统检查,整体评估没有大碍后,李师傅在家人陪同下当日中午出院休养。
“当时根本来不及多想,救人是我的第一反应。任何一名医护人员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毫不犹豫上前抢救,这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谢剑锋表示,这次成功抢救印证了“黄金4分钟”的急救定律,若更多人掌握心肺复苏技能,配合人工呼吸持续施救,学会使用AED设备,就能为更多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这场发生在早高峰街头的生命接力,既是医者本能与专业能力的完美呈现,更是社会大爱的生动写照。从谢剑锋毫不犹豫地抢救,到医学生主动地接力相助,再到围观群众的默契配合,每个环节都闪耀着人性大爱的光辉。
如遇不明原因突然倒地的患者怎么办?
谢剑锋称,此时首先要评估现场情况,确认现场安全,做好自我防护,要判断患者的意识,如患者无回应,自己或让周围人打120,如有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则让周围人取来,同时检查患者的呼吸和大动脉搏动,如患者无呼吸和大动脉搏动,则进行心肺复苏(CPR)。首先是胸外按压,将患者放置于平地或硬板上,仰卧位;将手掌放在患者乳头连线中点或胸骨中下1/3处。一手掌根放在按压部位,另一只手掌贴于其手背上,两手平行贴合,手指交叉互握。按压时双臂绷直,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和放松的比例为1:1,按压深度:≥5cm,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在确保气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后还可进行人工呼吸,口对口用力吹气,每次吹气时间为1秒钟,每30次按压后进行2次呼吸。
如果有AED的话,在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同时,需要将AED连接到患者身上,按照提示进行电除颤,除颤时切记所有人必须离开患者。此后继续心肺复苏:持续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脉搏和呼吸,如未恢复,则继续AED除颤、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到达并接手处理。
通讯员蔡逸秋程守勤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