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英国能成为日不落帝国,印度的财富就占了八成的功劳。仅在19世纪英国每年就能从印度

英国能成为日不落帝国,印度的财富就占了八成的功劳。仅在19世纪英国每年就能从印度获利4000万英镑。这里面有将近2000万英镑还是通过税收的名义征收上来的,毕竟当时英军可是按照80%的税收 英国从印度抽走那么多钱,确实是它能维持全球霸权的关键一环。要说日不落帝国的光环,有多大一部分靠印度撑着,这话一点不夸张。19世纪英国打的那些仗,从欧洲的拿破仑战争,到亚洲的鸦片战争、阿富汗战争、缅甸战争,再到克里米亚和布尔战争,哪一场不是烧钱烧得厉害?本土财政要是光靠自己那点税收,早撑不住了。印度就成了英国最大的现金牛,每年稳稳往外输血,没了这笔钱,英国根本玩不转全球扩张。 先说抽水规模。达达拜·瑙罗吉是最早系统算这笔账的人,他1867年就开始提“财富外流”理论,后来1901年出书《贫穷与不列颠统治在印度》,里面用英国官方数据一条一条列清楚。瑙罗吉算下来,19世纪后期每年从印度流到英国的钱,大概在3000万到4000万英镑左右。有些年份更高,威廉·迪格比估过3000万以上,R.C.杜特也说2000多万起。换算成当时卢比,大概一年3000万到5000万卢比。这不是小数目,当时英国本土总财政收入也就7000万到8000万英镑左右,印度贡献的那部分,占了英国海外收入的很大一块。更狠的是,这笔钱印度一点回报都没有,直接进了英国国库和私人腰包。 这钱怎么抽的?渠道好几条。第一条就是土地税。1793年康沃利斯搞的永久定居制,在孟加拉、比哈尔一带推行,把土地税固定下来,税率高到离谱,占租金的89%到90%,扎明达尔留11%,剩下全上交东印度公司。后来公司把这笔钱大部分转回英国。农民种地一年到头,收成大头被层层剥走,扎明达尔为了完成指标,再往下压农民,很多人借高利贷,欠债还不上就丢地。土地税一直是英国在印度最大的一块稳定收入,19世纪占印度总税收一半以上。 第二条是“本土开支”,也就是英国人常说的Home Charges。这包括在印度当官的英国公务员薪水、养老金、休假费,还有英国在印度驻军的军费——注意,不是保卫印度的军费,而是英国全球军队的开支,好多都让印度出。军官退休了,养老金从印度财政走;英国本土欠的债,利息也让印度付。还有铁路、灌溉这些基建,钱是印度出的,合同给英国公司,利润回流英国。瑙罗吉算过,这一块一年就好几千万英镑。 第三条是贸易不对等。英国强迫印度开放市场,英国机器织的棉布低价涌进来,把印度手工业砸得稀烂。18世纪印度还是世界棉纺织中心,19世纪直接被毁了,变成原料出口地,棉花、黄麻、茶叶、鸦片全卖给英国,成品再卖回印度。贸易顺差全算英国的,印度出口多进口少,但钱没留在印度,而是通过汇票直接划到伦敦。 这些钱对英国意味着啥?简单说,没印度这笔持续输血,英国工业革命后期资金链就断。英国本土工资高,工人消费多,利润率下降,正好印度钱补上缺口。打仗更直接,拿破仑战争英国借了巨债,利息好多靠印度税还。克里米亚战争、鸦片战争军费,也靠印度出。铁路建起来,表面是为印度好,其实运原料更方便,运英国货也更快,利润还是英国公司拿。1913年印度铁路5万多公里,全是印度钱修的,英国公司报价高得离谱,每英里1.8万镑,比美国公司贵得多。 有人说印度也得了现代化,修铁路、通电报、建学校啥的。但这些东西成本高,收益低,钱全是印度纳税人出,控制权在英国人手里。印度人均收入从18世纪跟欧洲差不多,到19世纪末掉到欧洲的1/5以下,饥荒一次接一次,1899-1900年那次死几百万人,英国还在从印度运粮。Utsa Patnaik后来算过,从1765到1938年,英国从印度抽走相当于45万亿美元的资源,这数字吓人,但方向是对的。 说白了,英国19世纪能当世界老大,海军到处跑,殖民地遍地开花,靠的就是印度这块肥肉。印度不光出钱,还出人,印度兵帮英国打阿富汗、缅甸、鸦片战争,甚至一战二战都上了前线。没有印度这张底牌,英国早被法国、俄国甩开,或者财政直接崩。瑙罗吉他们那代人把账算得清清楚楚,就是想告诉英国人:你们不是在“文明开化”印度,你们是在吸印度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