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发生战争后的战场

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发生战争后的战场要么在中国境内,要么在朝鲜半岛,不是在日本本土,一千多年来都是如此。 这种认知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刻在其历史基因里的惯性。 从公元663年至今,中日之间几次大规模军事碰撞,除了元朝两次东征因天气和防御受阻外,其余交锋的战火确实都没烧到日本列岛。 这种特殊的历史轨迹,慢慢固化成一种集体潜意识:战争是在别人家门口打的游戏,本土只会是旁观者而非战场。 即便有过二战末期广岛、长崎的创伤,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也没被彻底扭转,反而被选择性解读为“意外”,而非对“境外战场”思维的否定。 地理环境在这种认知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日本列岛四面环海,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片海洋就是天然的屏障。 元朝忽必烈两次派舰队东征,即便兵力占优,最终也因遭遇台风和九州沿岸的“元寇防垒”而失败,这让日本更加坚信本土具备“天险”优势。 到了近代,海军力量的发展让这种优势感进一步放大,日本开始将这种地理便利转化为战略布局,试图把海洋变成新的“城墙”,将防御线推到离本土更远的地方。 明治维新后,这种思维被系统性地转化为“大陆政策”,成为其对外扩张的指导思想。 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1894年甲午海战,1931年侵占东北,每一步都遵循着“以邻为壑”的逻辑——把战场设在别人的土地上,既能掠夺资源,又能保护本土不受冲击。 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条约获得台湾和澎湖,在朝鲜半岛驻军,相当于在大陆边缘建起了一道缓冲带。 到1937年全面侵华时,日军从东北、朝鲜、台湾三个方向发起进攻,本土确实始终处于相对安全的后方。 这种长期的“零本土战争”体验,让日本在历史记忆的塑造上也出现了偏差。 教科书里对元日战争着重渲染“神风护国”的奇迹,却对同期南宋灭亡的教训轻描淡写;讲甲午战争时强调“文明战胜腐朽”,却对旅顺大屠杀的细节避而不谈;反思二战时反复强调广岛、长崎的受害者身份,却对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等带给他国的苦难选择性遗忘。 这种过滤后的记忆,让不少日本人形成了“我们也是战争受害者”的认知,却刻意忽略了几乎所有战争的发起地都在他国领土这一核心事实。 进入现代,这种思维依然在影响日本的军事布局。 2025年日本防卫省推进的“宙斯盾系统搭载舰”计划,表面看是强化反导能力,实则是把远程巡航导弹部署在离岛,形成“前沿抵近防御”的态势。 这次美日联合演习部署的“堤丰”系统,虽然名义上是“临时”部署,但参考美军此前在菲律宾“临时部署变长期驻扎”的先例,其长期存在的可能性不言而喻。 日本显然希望借助这些部署,把可能的战场锁定在台海、钓鱼岛或朝鲜半岛附近,确保本州、九州等核心区域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