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鉴于目前日本肆意挑衅中国红线的“中日关系”,但凡是打着什么“中日学校、中日医院、

鉴于目前日本肆意挑衅中国红线的“中日关系”,但凡是打着什么“中日学校、中日医院、中日铁路、中日道路、中日旅游街、中日慈善机构”等等涉及“中日”两个字的任何组织、任何机构、任何团体,都应该积极顺应国家号召、国民民意。要立即更名,立即纠正,不能再让所谓的“中日友好”虚伪绑架中国人。 某沿海城市的“中日友好街道”路牌下,最近总围着不少拍照的市民,有人伸手挡住“中日”两个字,说这样看着“心里才舒坦”。社交平台上,这些中日招牌该换了的话题三天内阅读量破亿,评论区里“膈应”“刺眼”的留言刷了屏——民间对这些名字的反感,早已不是零星抱怨,而成了集体情绪的爆发。 日本的试探从未停步。石垣市偷偷给钓鱼岛周边海域改了名,自卫队宣布要把“一等陆尉”换成“大尉”,连“大佐”这种带着军国主义阴影的军衔都被翻了出来。这些小动作像一把把钝刀,反复切割着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也一点点磨掉了对“友好”二字的信任。 最让人警惕的是日本政坛的风向。高市早苗踩着靖国神社的台阶宣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还嚷嚷着要把自卫队升级成“国防军”。这种明目张胆的右倾化,哪还有半分“友好”的影子?反倒像二战前的剧本在重新上演,只不过这一次,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人拿捏的国家。 民间的反应比官方表态更直接。有家长在政务平台留言,不愿让孩子去“中日学校”,“怕孩子从小被灌输模糊的历史观”;有老人拿着旧照片对比,“八十年代中日医院合作救人是真友好,现在挂着牌子心里堵得慌”。这些朴素的声音,其实是最真实的民意:友好不是单方面的,更不能用名字来绑架。 有人翻出中日友好医院奠基时的老报纸,那时两国医生并肩手术的画面确实温暖。但今时不同往日,当日本政客一边参拜战犯,一边在台海煽风点火,那些“友好”符号就成了空壳子。就像网友说的:“不是我们不爱和平,是对方先撕了和平的面具。” 经济账更算得明白。中国游客曾撑起日本旅游业四分之一的收入,现在呢?东京银座的药妆店货架空了三成,冲绳的免税店柜员在门口晒太阳。野村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单是中国游客的缺席,就让日本二季度GDP少了0.3个百分点。你不尊重我的核心利益,我自然不会再为你的“友好”买单。 更深层的变化是民族尊严意识的觉醒。从年轻人在历史视频里刷“勿忘国耻”,到企业主动撤下“中日合作”的宣传海报,这种对“友好”符号的集体祛魅,本质上是在说:我们要的不是表面的和气,而是实实在在的尊重。名字只是个开始,真正重要的是守住底线。 或许很快,我们会看到“中日街道”变成“和平街道”,“中日医院”换上新招牌。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用行动告诉世界:中国人民的感情不容伤害,国家的尊严不容挑衅。 名字会变,记忆不会。历史和现实都在提醒我们:友好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恩赐,而是相互尊重的结果。当日本收起挑衅的爪子之前,那些挂着“中日”牌子的机构,早该顺应大势,给历史和现实一个诚实的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