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我跟你说,有的人,你根本没法用常理去理解。 一个法国贵族,家里有酒庄有封地的

我跟你说,有的人,你根本没法用常理去理解。 一个法国贵族,家里有酒庄有封地的那种,二战老兵,半个耳朵都快被炮弹震聋了。 快60岁的时候,跑到70年代的中国来,在西安当个法语老师。 然后,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看不懂的事。 他把他巴黎的祖宅、公寓,全卖了、抵押了,换成钱,干嘛呢? 没人知道,皮埃尔·德·拉罗什心里藏着一段跨了半个世纪的执念他的祖父曾是19世纪末法国驻华外交官,在西安生活了12年,日记里写满了对古城墙、兵马俑的痴迷,还有对当时中国孩子求学不易的惋惜。 皮埃尔小时候总听祖父念“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那些关于东方的故事,早就在他心里扎了根。 二战时,他作为诺曼底登陆的伞兵,在枪林弹雨中亲眼看着战友倒下,半个耳朵就是那时被炮弹震伤的,战争的残酷让他认定,和平年代里,教育才是最该守护的东西。 1972年,中法建交没几年,58岁的皮埃尔拖着一个旧行李箱,揣着祖父的日记就来了西安刚到的时候,他连一句中文都不会说,住的筒子楼漏风漏雨,冬天靠煤炉取暖,手上总沾着黑灰。 学校给的工资不高,他却过得极节俭,早餐就啃个馒头配咸菜,衣服穿得洗得发白也舍不得换。同事们私下议论,说这法国贵族是不是脑子被炮弹炸坏了,放着巴黎的好日子不过,来这儿遭罪。 皮埃尔不管这些闲言碎语,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他讲课不用课本,总带着祖父留下的老照片,给学生讲巴黎的街道、酒庄的故事,也讲二战时的经历。“战争会夺走一切,只有知识能留下来”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虽然发音生硬,却总能让学生安静下来。 有个叫李明的学生,家里穷得交不起学费,天天趴在教室窗外听课,皮埃尔发现后,不仅免了他的学费,还每天带两个煮鸡蛋给他。“你看,这孩子眼睛里有光,”他跟同事说,“不能让贫穷挡住光。” 1978年,皮埃尔突然消失了一个月,回来的时候,手里攥着一沓厚厚的汇款单直到学校要扩建法语教室,资金缺口巨大,他默默捐出了一笔巨款,大家才知道,他把巴黎市中心的祖宅卖了300万法郎,还抵押了家族传承的酒庄股份。 这笔钱,不仅建了新的法语教学楼,还设立了“长安助学基金”,专门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出国留学。 消息传开后,整个西安教育界都震动了有人问他后悔吗,他指着自己半聋的耳朵,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祖宅没了,可以再建;钱没了,可以再赚。但孩子的机会,错过了就没了”他的酒庄股东气得跟他断绝关系,法国的亲戚骂他“疯了”,可皮埃尔依旧我行我素。 他在西安的日子过得更简单了,周末常骑着一辆二手自行车,绕着古城墙转,碰到学生就停下来聊几句,看到流浪猫就掏出兜里的面包喂一喂。 受他资助的学生里,有17个人后来成了法语翻译、外交官,还有人继承了他的衣钵,回到西安当老师。 李明后来考上了巴黎大学,学成后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工作,回到母校任教,如今已是法语系的主任“皮埃尔先生教会我们的,不只是法语,还有善良和坚守。” 李明每次提起他,眼里都含着泪,“他总说,国界是用来划分领土的,不是用来隔绝善意的。” 80年代末,皮埃尔已经70多岁了,身体大不如前,却依然坚持上课有一次讲课的时候,他突然晕倒在讲台,送到医院检查,发现是严重的胃溃疡和营养不良。学生们轮流照顾他,给他熬小米粥,帮他擦洗身体,就像对待自己的爷爷。 1990年,76岁的皮埃尔在西安去世,遗嘱里写着,把自己的骨灰一半撒在塞纳河,一半埋在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校园里。他还留下了最后一笔钱,把助学基金的规模扩大了一倍,“希望能帮更多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 如今,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校园里,还立着一座皮埃尔的铜像,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手里拿着课本,笑容温和。 每年都有受资助的学生来给他献花,有人带着自己的孩子,讲述这个法国贵族的故事。没人再觉得他“不可理喻”了,大家终于明白,有些选择,不能用财富和地位来衡量。 这个经历过战争创伤的老人,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祖父的遗愿,也诠释了什么是跨越国界的大爱。 善良从来都不分国籍,奉献也从来都无关身份皮埃尔放弃了贵族的优渥生活,把毕生积蓄都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最珍贵的东西,从来都不是祖宅和财富,而是心里那份对和平的坚守、对他人的善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

YISA
YISA 4
2025-11-27 12:08
这才是真贵族
清晰明了一
清晰明了一 2
2025-11-27 11:49
思想境界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