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提醒中国:一旦中日发生冲突,中国绝对不止日本一个敌人。因为这很可能是美西方联手布下的 “围攻局”。而且这局里藏的风险,比直接的炮火更棘手。 俄罗斯媒体此番提醒恰逢其时——此刻中日东海对峙持续升级,钓鱼岛周边舰船活动频次持续走高,油气田开发相关争议久拖未决,两国军事部署层面的相互试探愈发密集。这表面看似双边领土与资源的博弈,实则背后早已交织着美西方精心编织的地缘迷网。 作为长期聚焦大国博弈的第三方观察者,俄媒精准洞悉这场潜在冲突的核心——日本从未孤军奋战,其身后支撑的是西方阵营联手搭建的遏制网络,这一布局的破坏力,绝非单纯的战场交锋所能企及。 而作为美日安保条约的主导方,美国早将日本塑造成印太战略的前沿桥头堡,不断放宽对日本的军事桎梏,助力其修订和平宪法相关框架,扩充防卫预算规模,频繁牵头美日联合军演。并明确将钓鱼岛划入安保条约适用范畴,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手段鼓噪日本在东海问题上对华采取强硬立场。 对美国而言,中日冲突堪称牵制中国发展的绝佳契机:战事一旦开启,中国将被迫卷入地区对抗,发展节奏被强行打乱,而美国则可坐收渔利,既削弱了潜在竞争态势,又能加固自身在亚太区域的主导地位。 除了美国自己以外,美国还唆使其他盟国加入,澳大利亚通过互惠准入协定与日本强化军事勾连,多次联合开展东海、南海巡航行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突破地理限制,派遣舰艇穿梭相关海域,与日美实施联合军事演练,高调宣扬 “维护印太自由开放” 的主张;欧盟则已做好经济施压准备,一旦冲突爆发便会切断高端技术协作,干扰对华贸易流向。 北约更是加速东进亚太,将中国定义为 “系统性挑战”,推动 “印太四国” 机制深化,实现情报共享与军工协作的常态化,形成跨大西洋与印太区域的联动围堵。 这种围攻的棘手之处,在于其 “非对称” 与 “多维度” 的特质。美日联军在海空力量上保有传统优势,加之盟友军事支援,中国将面临多方向压力,既要应对日本自卫队正面牵制,又要防备美军从关岛、冲绳等地发起的支援,甚至可能遭遇多国联合海上封锁。 不仅如此,西方主导着全球核心金融市场、贸易航道及技术供应链。倘若冲突突然降临,外汇管制加码、能源航道受阻、高端芯片断供等连环风险或将向中国袭来。对于深度嵌入全球化体系的中国而言,这类打击的长远影响,并不亚于直接的军事冲突。 与此同时,美西方早已搭建起完备的国际舆论矩阵,一旦冲突爆发,借助各类国际组织及媒体渠道抹黑中国形象,煽动周边国家的戒备情绪,压缩中国的外交空间。即便中国在军事层面占据上风,也可能陷入“赢了战场、输了舆论”的被动境地。当下中国所处的境遇,与昔日俄罗斯历经的困境,在本质上有着共通之处 。 俄罗斯曾历经北约东扩的持续挤压、多轮经济制裁的重创、无孔不入的舆论抹黑,而中国当下遭遇的,是更为隐蔽且协同的多维度遏制,涵盖军事、经济、舆论、科技等多个层面,手段更具针对性与联动性。 如今日本甘愿沦为“马前卒”,一方面意图依附美国势力推动军事正常化,挣脱二战后形成的束缚;另一方面则想借势角逐地区主导权,遏制中国发展进程。这种各取所需的相互利用关系,使得这一“围攻局”愈发稳固。 故而于中国来说,俄媒的提醒绝非夸大其词,而是敲碎幻想的振聋发聩之音!中日冲突从不是孤立的双边纠葛,本质是中美全球博弈延伸出的地区战略对撞,背后裹挟着西方阵营精心布局的遏制绞杀,每一步都暗藏撼动地区格局的致命风险。 因此,我们既要坚定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与核心利益,在东海问题上坚守底线不退让,更要认清这场冲突的复杂肌理,做好应对全方位围堵的充分准备。需持续筑牢经济风险抵御韧性、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聚力攻克关键领域 “卡脖子” 技术难题,打破外部垄断格局;夯实与周边友好国家的协作基础,深化多边合作机制,拓展外交缓冲空间;借助国际舆论平台主动传递自身立场,揭露美西方霸权行径的实质,争夺国际话语权。 中国唯有洞悉这场 “围攻局” 的全貌,方能在复杂的地缘博弈中稳立脚跟,既守住国家利益的底线,又规避西方预设的陷阱,真正守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