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乌克兰走到如今地步,罪魁祸首不是美西方国家,更不是俄罗斯! 我在利沃夫街头喝过咖

乌克兰走到如今地步,罪魁祸首不是美西方国家,更不是俄罗斯! 我在利沃夫街头喝过咖啡,也在哈尔科夫厂房看过夜班。两座城像两张脸,一边向欧洲,一边盯着东边。当内部拉扯到这种程度,方向盘就越来越失控。很多人把命运交给承诺,承诺听起来好听,但落地时往往打滑。最要命的是把最后的底牌主动递出去,换来安全保证和资金。钱进来了,路修了一截,账也做了很多页,可关键岗位没长出真正的能力,制度像贴补丁。 我打车遇到一个司机,他弟弟在前线。他说军鞋坏了每周自己买,报销要排三天队,表格还得盖三个章。这不是战争的残酷,这是管理的混乱。外援不是魔法,它只是止痛。你内部不清、不廉、不稳,再多的设备和训练也会被官僚磨掉锐气。很多人以为“靠谁谁就来救”,现实是“谁都想算计”,你没有硬实力和稳定治理,别人就会替你设计结局。 有人问,如果当年留下哪怕一根不可触碰的红线,今天会不会不一样?这问题没人能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安全感不能全靠他人的善意。越是把筹码交出去,越容易被动。还有一次次街头风波,口号热闹,镜头好换掉的只是面孔,没换掉路径。旧的利益集团退场,新的人很快学会旧的方法,分蛋糕的规矩不变,谁坐在椅子上都绕不过。 更现实的切割在语言和身份。东边把俄语当母语,西边把它当包袱。争吵从教室到办公桌,从媒体到议会,争到政策像跷跷板,谁上台就往一边倾斜。长期这样,社会信任被耗尽,做长期计划的人越来越少,做短期买卖的人越来越多。老百姓发现规则不稳定,最好办法就是躲,或者靠关系。这种生态里,军事动员难,经济恢复更难。 我并不否认外部压力会加重痛苦,但决定路线的第一步始终在国内。治理要把真实问题摆在台面:预算流向透明、军需链条顺畅、司法不被电话指导、媒体不靠金主指挥。很多机会其实到过门口,比如把资源集中在关键产业、把教育和技能对接企业、把地方自治和中央协调做出清晰边界。可每次都有人想走捷径,今天押欧盟,明天押北约,后天又押某个大国领导人的。押注不是战略,稳定才是。 这场棋持续这么久,谁能绝对赢?可能谁都不。真正付出的是普通家庭。有人离乡,有人改行,有人在停电夜里写作业,有人在车站告别。他们不关心宏大叙事,只关心孩子能不能上学、工作能不能保住、回来后有没有床位。我的看法很简单:别再拿身份当战场,别再让政策摇摆。把反腐做到底,把国防保障做细,把对内沟通做实。先把家修稳,再谈远方。 最后留个问题:如果下一次还有转折点,是继续把希望交给外人,还是把权力交给制度?选择不同,路就不同。看上去艰难,但只有这条慢路能把车开回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