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特朗普立下大功一件,哈以签署和平协议,以色列答应撤军了

打了2年的巴以冲突为何突然迎来停火转折?以色列此前多次拒绝撤军,如今松口的关键原因是什么?特朗普在这场跨越多国的谈判中,

打了2年的巴以冲突为何突然迎来停火转折?以色列此前多次拒绝撤军,如今松口的关键原因是什么?特朗普在这场跨越多国的谈判中,到底用了哪些方法促成协议落地?

美国总统特朗普

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多方报道,10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率先宣布,以色列与哈马斯已签署 “加沙和平计划” 第一阶段协议。

这项停火协议的核心内容,包括以色列释放巴方囚犯、哈马斯交出47名以色列人质,同时以军将撤至双方商定路线。

10月9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卡塔尔外交部均先后确认协议属实,这场持续730多天的冲突,终于迎来停火曙光。

要理解这场停火的由来,绕不开特朗普的主导作用。

不同于以往谈判中 “泛泛呼吁和平” 的姿态,他这次用了一套 “精准施策” 的组合拳。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

首先是 “最后通牒式施压”。特朗普先在社交平台直接喊话哈马斯,要求其在10月5日18点之前接受和平方案,否则将面临 “前所未有的军事压力”。

与此同时,他同步与内塔尼亚胡通话,敲定以色列对方案的接受态度,形成 “一边施压哈马斯、一边稳住以色列” 的合围之势。

这种强硬姿态,让此前五次谈判中始终不肯让步的哈马斯首次松口,主动向调解方提交 “有条件接受方案”。

其次是 “代理人精准协调”。特朗普并未亲自赴中东谈判,而是被曝派出了女婿库什纳 —— 这位熟悉中东人脉的前白宫顾问,直接前往斡旋。

库什纳的作用很明确:一方面向埃及、卡塔尔传递美方的核心诉求,另一方面则作为 “中间人”,将哈马斯的诉求简化为 “人质数量”、“援助过境点” 等实操性问题,避免双方因意识形态分歧陷入僵局。

特朗普身后是他的女婿库什纳

最后是 “利益交换撬动各方”。为了让土耳其、卡塔尔等斡旋国更积极推动协议,特朗普默许了土耳其提出的部分诉求。

对卡塔尔,他则认可其 “协议监督者” 的角色,满足卡塔尔在中东事务中提升影响力的需求。

这种 “给各方留足利益空间” 的操作,让原本各有顾虑的调解国形成了合力。

可见,这场停火并非特朗普 “一人之功”,卡塔尔、埃及、土耳其的分工协作,同样是协议落地的关键。

不过,尽管特朗普促成停火的功绩值得肯定,但协议背后的隐患,也让这场 “和平” 能否长久打上问号。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美国总统特朗普

从短期来看,协议确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持续2年之久的冲突,造成加沙地带超6.7万人伤亡,如今停火意味着杀戮的终结;

47名以方人质(含在世及已遇难者)即将回到家乡,回应了以色列民众最迫切的诉求;

同时,加沙的5个过境点将开放,援助物资会大量涌入,此前因封锁导致的物资匮乏情况,将得到缓解。

这些都是达成停火协议最直接的成果,也是各方暂时接受协议的原因。

但长期问题并未解决。首先是内部反对声音,以色列的极右翼政党明确表示 “反对撤军”,认为这会 “让哈马斯获得喘息空间”,而以色列内阁需要批准协议,这些反对力量可能会要求修改条款;

战后的加沙地带需要恢复重建

哈马斯内部的激进派系也质疑 “协议让步过多”,未来是否会遵守承诺仍存疑。

毕竟去年1月份,哈以也曾达成过一次停火,但没有维持多久就宣告破裂了,这次类似的风险依然存在。

更关键的是,协议回避了巴以问题的核心 —— 耶路撒冷归属、以色列定居点拆除、巴勒斯坦建国边界等问题,特朗普的 “20 点计划” 对此只字未提。

哈马斯已明确表示 “后续谈判将推动这些议题”,而内塔尼亚胡则表态 “不会在领土问题上妥协”,这意味着未来双方仍可能因这些分歧再次对立。

此外,特朗普推动协议的背后,也有国内选情的考量,他计划10月赴中东造势,若未来在中期选举中失利,这份依赖他个人影响力的协议,延续性也将面临考验。

特朗普想靠斡旋中东稳住选情

总的来看,特朗普促成的停火,是结束冲突的第一步,但要实现真正的和平,还需要更多超越个人利益、着眼长远的努力。

毕竟,加沙的废墟需要重建,民众的创伤需要愈合,而这些都离不开一份能平衡双方核心诉求的长久解决方案。